春分时节,武汉森林公园太渔桥的百亩油菜花海一片金黄,花香四溢。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迎来一批特殊访客——50多名来自文华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引领下,把传统体育保健课堂搬到了这片金色花田,一场融合健身气功、古琴、东腔调等多项非遗技艺的沉浸式教学实践在此精彩上演。
上午九时许,晨雾刚刚散去,花海深处,文华学院体育教师谭润芳副教授正带领学生展示健身气功八段锦。大学生们身着统一整齐的武术服,一招一式尽显专业与专注,流畅而标准的动作吸引了众多游人纷纷停下脚步,围观欣赏,甚至还有不少人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与此同时,非遗中心副主任、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副会长、东腔调吟诵非遗项目传承人陈思中教授,以独特的东腔调吟诵为背景音乐。身着汉服的学子朱怡婷轻抚古琴,琴弦颤动,与《咏花朝》的悠扬琴歌相互呼应,让现场充满了古典韵味。而中医药经典《养心汤》的韵律化教学,更是让现场游客在悠悠药香中,切身感受到了“宁心调息”的传统养生智慧。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随着《诗经·芣苢》欢快的旋律在花海中飘荡,整个教学现场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热闹非凡的传统文化游园会。投壶区域,参与者们全神贯注,仔细琢磨投射角度;围棋盘前,对弈者们深思熟虑、运筹帷幄;非遗鱼灯制作组里,同学们心灵手巧,快速扎制出玲珑的灯架。
文华学院人文学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馨月感慨道,谭老师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选择,让大家在多彩的非遗文化中,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中正平和、阴阳协调,真正达到了身心的双重放松。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陈睿也兴奋地表示,今天不仅跟着练习了八段锦,还学唱了几首优美的琴歌,并且就古诗词吟诵和古琴文化等问题向非遗传承人请教了许多,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收获满满。

图:黄非 陈露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委员雷斌对此次活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雷斌表示,这种将二十四节气时序养生理念与非遗技艺深度结合的教学设计,既完美契合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养生哲学,又为高校体医融合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雷斌尤其赞赏课程中“动静相宜”的模块设置:八段锦的导引吐纳能够涵养正气,琴歌吟诵可以调理情志,真正将《黄帝内经》中“形神共养”的健康理念落到了实处。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华学院)与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武汉大学)联合举办。据非遗中心常务副主任肖金云副教授介绍,两个基地已携手合作多年,在经典诵读、经典的可视化融合展演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多次合作。今年,双方更是在“中华语言文化经典阐释与传承推广研究”项目上进行了深度合作。
本次活动的总策划,谭润芳副教授介绍,大学体育保健课是专门为身体有特殊状况的大学生开设的课程。据悉,近年来,谭润芳深入研究将多元化非遗项目融入大学体育保健课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开创了“文化疗愈 + 体质增强”的双轨教学新模式。谭润芳还透露,目前学校正在筹备成立民族传统体育与艺术融合发展研究院,未来将系统开发非遗康养课程体系。此外,该校计划在年内申报体育康养新专业,致力于搭建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健康管理之间的学术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