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伟桥,文华学院城建学部老师,在文华学院教学期间,他始终坚持深入了解学生,以高标准和严要求来督促学生;通过学生对高中的反思,探索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通过交互式课堂为同学们讲解知识,和学生们共同进步。
你印象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严肃的三尺讲台之上,老师们一如既往的刻板印象亦或是让学习这件事变得更加亲和而有趣?没有了中学时代我们对老师最深刻的刻板印象,倪伟桥老师与我们对老师的固有看法不同,在文华学院任教期间,他并不拘泥于三尺讲台,而是深入了解学生,从根源上解决他们的问题,在交互式课堂中与学生们共同成长。倪伟桥老师认为,对学生的正确认知,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前提;平等的交互式课堂,是他与学生共同进步的最好方式。
认知学习,促其成长
我们通常说大学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关系较为复杂,但是如果将大学里的关系简化来看,最主要的关系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倪伟桥老师说:“在目前这个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以老师教学为主,那么其中存在一个问题,老师以为自己对学生有了一个足够的认知,而学生不认为老师充分了解自己。”在双方都认为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不在己方时,那么老师和学生就难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倪伟桥认为要教育好学生,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而要认知学生,首先就要对学生的过往的成长环境及其基本信息进行了解,就像一棵移植过来的树,你要了解它过去是怎么样成长的,其次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层的理解,理解为什么这棵树分叉了,有的枝叶茂盛,而有的却枝叶凋敝。
倪伟桥老师为了更全面地认知学生,在开学时一共让他所带的新生写了三份自我介绍,此后还做了PPT去总结。在他看完了学生们的第一份自我介绍后他对学生有了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比如姓名、家乡、兴趣等,但是他觉得这还远远不够,这样的了解就像是冰山一角,于是他又让学生重新写了两份,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自己。倪伟桥老师还让每个学生都加了他的联系方式,以便了解学生们,他就像我们高中时期的班主任,关心着同学们的“生长”。
究其根本,解决问题
按理说,倪伟桥老师为了认知学生做了这么多的工作,理应认为自己对学生了解得很充分,能够协助他们走好未来的四年,但他自己总觉得没有找到同学们在文华学习生活的最基本的问题,而不找到最根本的问题,就无法加以解决,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学生。
倪伟桥老师对此思索了很久,在上个学期寒假的时候,他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份作业,每个人写一份三千字的对中学的回顾与总结,反思自己三年的高中生活。为什么会布置这样一份作业呢?倪伟桥老师说:“学生们告诉我说高中的老师总会说大学如何如何轻松,我觉得这个现象说明在中学时期肯定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这些问题影响了以后的大学生活。”所以他就想通过让同学们反思高中生活来找到一些答案。收齐了同学们的反思之后,他认真地进行了阅读,他本来以为三千字对同学们可能有点难,但是他发现同学们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地写完了这三千字,也没有从网上复制粘贴,并且很有话说,甚至五千字对他们来说都不成问题。阅读完同学们的反思之后,倪伟桥老师发现他们对高中时的事情都记忆犹新,他们讲述自己高中时期的快乐、遗憾和不足,似乎有聊不完的话。倪伟桥老师说:“相比于华科或者其他一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某种程度上,大部分文华的学生是以一个高考失败者的角色进来的,而他们为什么会在高考中失败或失利,这就和他们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高中时期,部分同学不够自律,学习方法不正确,所以他们不能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满心遗憾。但是在下一个阶段,他们进入了文华,一部分人还是没有改变自己高中时期的不良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上课走神、闹专业情绪、和父母吵架等。同学们以为在文华的新生活可以掩盖去以前不对的地方,但是不然。没和过去彻底告别,怎么能算顺利开启新的篇章呢?因此倪伟桥老师认为,文华一部分学生是带遗憾入校,只有帮助他们抹平了过去留下的坑,他们才可以真正走上正确的道路。
所以大部分学生来到文华其实是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抱怨和各种各样的遗憾,而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在新生活中被延续了下来,导致在接下来的路程中走得磕磕绊绊。倪伟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对他的学生提出了“来文华,先不谈读大学,先把中学的事梳理一遍,中学的事解决了,再来谈大学”的要求。中学的老师常常告诉学生大学是怎么样的,但是大学的老师却没有询问学生中学是怎么过来的,所以倪伟桥老师就要做这样一个认识学生过去的人。正所谓不知道怎么来的,又怎么会知道要去向哪里。
交互式课堂,沉浸式学习
“穿文华的鞋,走华科的路”,这是倪伟桥老师在教学方面一直秉持着的态度,他积极引进华科的教学内容,鼓励老师们学习华科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所有教学资料他都选择与华科一样的,他认为作为普通本科的学生,更应该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督促自己,他还会定期带领部分同学去华科的课堂观摩学习,还会将本班同学的作业拿来与华科学生进行对比,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感受,在对比中点出本班同学的优劣势,敦促他们改进,同时也会鼓励本班学生学习华科同学们的设计或创新思路。对待学生们的结课作品倪伟桥老师也格外认真,他会邀请华科的老师一同来点评分析。不仅如此,倪伟桥一直选择用“层级带动”的方式来管理学生,他主张“好生影响差生”的学习氛围,形成良性循环,开展“零挂科”活动来带动整个班的积极性。
建筑学专业与许多文科类专业不同的是,它更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是每个建筑学子都要面对的问题,小组作业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一个成品模型的展出一般需要花费他们至少一个月的时间,从创意到将想法画在图纸上,最后再做出模型,将小组成员的构思搬到老师面前。所以倪伟桥老师的教学课堂大都是一种交互式开放式的,他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倪伟桥老师会和潜能导师一起对每个小组的作业进行点评,对于一些小问题会要求学生们当堂改正,同学们也会就某些设计想法与老师辩驳,学生们对建筑的认识在这一来—回的讨论中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提高。倪伟桥的课堂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拘谨,还在等待点评的小组同学也并非无所事事,大都是围坐在座位上进行讨论或者看着电脑构思新的想法,每一位同学都沉浸在自己手中的事上。开放、轻松是倪伟桥老师倡导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也令人羡慕,但在学生犯错或者懈怠时,他也绝不含糊,必定会严厉批评加以指正。
倪伟桥老师与同学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教学理念也在一届又一届地传承,影响着每一位建筑学子。
审核: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