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波
2004年来文华工作,先后在人文学部、信息学部、城建学部担任过辅导员,从2011年开始,先后四次被学校选派到黄石市大冶市陈贵镇、刘仁八镇开展驻村帮扶工作,2019年,袁波获评“湖北省2019年度工作突出的省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现任刘仁八镇天灯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每周一的早上,当晨光还在天边初现时,文华学院教师、现任刘仁八镇天灯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袁波,已经开着伴随他十多年的老旧座驾,奔驰在武汉通往黄石大冶的高速公路上了。
从武汉到大冶市天灯村的路,袁波走了近四年。120余公里路,2个小时,像一个长长的牵挂。暴雨、大雾、大雪、高速公路封闭,袁波不知遇到过多少惊险时刻。10多年来,他的车子跑了25万公里,大部分的里程用在了下乡的路上。由于车辆老旧,为了安全起见,他每个月都会检修一次车。
“第一书记,第一责任”
袁波从2004年来文华学院从事辅导员工作,一转眼已经17年了。他先后在人文学部、信息学部、城建学部担任过辅导员,因为能力突出,勤奋吃苦,从2011年开始,先后四次被学校选派到黄石市大冶市陈贵镇、刘仁八镇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第四次下乡一干就是四年。2019年,袁波获评“湖北省2019年度工作突出的省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荣誉,是与辛勤相伴;付出,收获才能相随。“如果画一个时间轴,10年辅导员,7年驻村路。”袁波的青春奋斗在了学校和驻村队。
早在2011年到2012年湖北省开展“三万”活动,即第二轮“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时,袁波就在大冶市陈贵镇4个村庄开展过帮扶活动,当年和他一起去的还有张甸、王雷、李勇等老师。“刚开始驻村的时候,同去的同事不了解农村温度比武汉低一些,被子带少了,一下子4个人感冒了2人。到了五六月份,屋顶上的蚊子黑压压的一片,叮一下就是一个大包”。村里环境比较艰苦,但是袁波却安之若素。他说:“我在北方当过几年兵,冬天那里都是零下的寒风冰雪天气,外面穿一件大衣一双胶鞋站在岗台上,一站就是2小时一动不动,下岗后,脸部和四肢都是僵硬麻木的没有感觉。这点苦对我来说,就像毛毛细雨。”
从2013到2015年袁波在驻村帮扶完成“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两轮活动后, 2018年1月,“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号角又吹响了,袁波毅然接受了学校的选派,驻村开始了精准扶贫工作。
2018年初袁波任文华学院驻刘仁八镇天灯村工作队队长,开启了三年的扶贫攻坚之路。因为工作能力突出,同年6月份,大冶市委组织部选派他任天灯村第一书记。第一书记,意味着第一责任。他依靠当地的村两委(村党支部、村民自治委员会)开展工作,工作重点是脱贫攻坚,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达标,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是“医疗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遵守“五天四夜”的纪律要求,长期驻守在村里,发现贫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我们村来了位好书记”
“天灯村有351户,1461人,8个湾子9个村民小组7个姓氏,贫困户有20户53人。”袁波对村民的情况了如指掌。包括目前脱贫户经济情况他都了然于胸:脱贫户每人每年最低年收入有8800元,最高年收入有12000元,达到了湖北省脱贫线年收入5580元/人的标准。
天灯村的每一条路,每一户贫困人家,每条田间地垄,他用脚一寸一寸的丈量,用心一点点的沟通,用笑容温暖每一个帮扶者的面容。
2019年夏天,正是防汛抗旱时期,天灯村胡咀头湾发生了山体滑坡,洪水冲毁了两户人家的房屋,老人孩子无家可归。袁波和村干部们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吃住,保障灾民必备物资。灾情过后,他还为灾民申请补助金修整房子,让群众安居安心;贫困户饶政云早年外出务工发生了严重车祸,脑部受重创,致使残疾,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常年陪护不能出远门务工,以种地为生,家庭经济来源拮据,袁波得知后,便与村干部一道,将他送到大冶市人民医院,为他做第二次恢复性手术,使他慢慢恢复自理能力,让爱人可以去务工,家庭经济条件逐渐好转。
为帮扶贫困户,袁波操碎了心。他说:“只有把群众当成亲人一样看待,群众才会信任党,信任政府。”他负责全村20户贫困户脱贫工作,每月至少上门走访一次,与贫困户谈心、了解困难,针对性地将国家的扶贫政策一字一句的讲给户主听,让他们了解政策,努力脱贫。他是大冶人,能与村民用方言对话,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每隔一段时间,他会观察分析贫困户有没有变化,努力让他们甩掉贫困的帽子。
村民刘文财患有甲亢慢性病,长期吃药,体型瘦小,不能干重体力活,妻子患有智力残障,更可怜的是两个小孩都有智力残疾。住在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房屋中,一到刮风下雨,家里就漏水,为了帮助他们脱贫,袁波向学校申请筹措特殊帮扶专项资金1.5万元,帮助他解决居住问题,还和队员们一起自掏腰包600元为他购买营养品,关心他的生活。刘文财非常感动,不停的对袁波说:“谢谢我们的好书记。”后来,逢人便说“我们村来了位好书记!”
在袁波住宿的宿舍,门外经常有人悄悄的给他放新鲜蔬菜。有一次下班,袁波看见一个村民提着自己种的莴苣,走向他的宿舍要送给他。他连忙推辞,结果村民放下菜猛地跑开,一溜烟消失在视线中。
这些温暖的瞬间,让袁波觉得下乡的苦累一扫而光。那些善良淳朴的群众,像一束光照在他心里,这个画面未必有多么滚烫,却让他一秒忘记眼前的杂芜,想起那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乡村画卷。
“我们都很信任他”
除了扶贫,袁波善于调节处理村民之间发生的纠纷问题。天灯村饶姓村民养了50多只羊,有一天他放羊没看好,把另一户饶姓村民地里刚长好的花生秧苗给吃了。两人开始争吵,争吵不休还报了警来了9名警察,还是未达成一致。种花生的饶姓村民点名喊袁书记来解决问题。袁波听闻立即赶到现场:“我拿出了三个意见,一是让骂人者赔礼道歉;二是养羊的农户按市场价赔秧苗;三是安排养羊户帮受害村民菜地搭建护栏(算出一个工钱),防止羊群再次进入菜地。”种花生的饶姓村民看到方案非常合理,自动放弃了赔偿:“我就信任袁书记。袁书记的方案公正,我就不要他赔钱了!。”
天灯村村民饶月谈起袁波,赞美之情飞跃在她爽朗的笑声里:“袁书记非常的好,人非常热心。我们村民都喜欢他,我们打心眼里尊重他。他怀有爱心,帮助我们,我们都很信任他。”
和他一起共事的村委委员支委曹蓉,对袁波赞不绝口。“袁书记对我们村委会的每个人擅长什么都了如指掌,事情分工明确,工作效率很高。他是我们村的第一书记,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找他。”她说她最欣赏袁波的一点就是,袁波处理事情非常稳重,碰到任何急事难事都不急不躁,非常的沉稳。“有时候遇到村民来村委会情绪非常激动,大吵大闹,但袁书记的语气从始至终都非常的稳,耐心的劝导群众,讲道理、讲政策,让群众心服口服。”
多年的驻村工作经历,让他处事能力得到了提升,每天他都不忘学习,宿舍里堆满了厚厚的书。袁波说:“我的工作,依靠的是村两委,没有他们我也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且每当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文华学院就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他联系学校,订购帮扶村的扶贫产品印字粑、茶叶,解决一部分贫困村的农产品销售问题;他把无私的爱,都留在他工作的天灯村。因为他深知作为党员干部,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更知要为人民服务,要与人民群众时时刻刻在一起。
“我也想念家人,也想多陪陪他们”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这种时空转换,便是袁波下乡七年的真实写照。
时间一晃,儿子马上要高考了,女儿马上要小升初考试了。孩子们的成长他完全缺席,妻子承担了一切的后勤工作。孩子们病了,饿了,要辅导作业了,要上学放学了,都是他爱人风雨里接送孩子们。
刚开始扶贫的时候,女儿还是个三岁的小姑娘,如今,女儿已经有十二岁了。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很多次他周末回家了,要走的那一刻,跟女儿说:“女儿乖,爸爸要下乡去了,你在家听妈妈的话”,女儿抱着爸爸的腿,眼泪像珠子一样串下来:“爸爸你别走”,“爸爸我不让你走,我要你!”,一边哭一边阻止他离开。如今每每与女儿通话时,女儿说的最多的便是:“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
很多个月圆的晚上,袁波都会望着月亮想起远在武汉的妻子和儿女。他想起一点也不浪漫的杜甫居然会写出“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那个时候,他突然走进了他的世界,仿佛隔了几千年,与他对话。诗句说的是老婆思念他,其实是他想念家人。
他把这些深沉的爱,都藏在了心里,用更暖的心去温暖天灯村的村民,让他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想等到驻村任务结束的那一天,徐徐回望,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成熟了,长大了。天灯村的稻香弥漫着他的胃,天灯村温柔的月光明亮的照着每一个人,他们的故事很精彩,他们的人生很努力,他们的生活很幸福。
那些贫困、苦难、病痛,一点点的离去,桃花源记的那个村庄正缓缓向他走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刻在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心里。
这是党中央的部署与要求,这是党组织和文华学院对自己的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让文华学院驻村工作队队长袁波----把党的嘱托写在乡村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