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教了十二年居住空间室内环境设计课的老师,是引领艺术设计专业从两个自然班发展到如今四十多个班的系主任,更是个性化教育的提倡者。在2011年,他这门课的课件获得第四届全国建筑类多媒体课件大赛省赛第一名,国家二等奖。2012年他还出版了《居住建筑室内设计实训教程》一书。
在他眼里,没有好坏学生之分,只有学生擅长与不擅长之分。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他们能够发光的地方。现在让我们走进罗维安老师的课堂——居住空间室内环境设计
摆脱固定教学,开创项目对接 |
居住空间室内环境设计这一门课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是家居室内的装修,但学完罗老师这门课后,你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思想转变,这门课绝对不仅仅只是室内装修,还涉及更多更深层的含义,它不仅需要掌握室内装饰装修的工程技术,更要学习家居室内文化和设计本质的内涵等许多专业知识。而对于当下来说,也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刚刚步入大学的我们可能还处在教室里接受着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可罗维安老师的这门课,不只是让你坐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会让你有一个实践项目的锻炼,让你在做项目中学习理论知识。他说:“如果你只听我的一次课,那你是没有办法了解我整个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的,因为整个课程都是贯穿着项目,这个项目做完了,知识点也就学完了,我的这门课程也就结束了。”这样把知识点和社会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学习知识点中进行实践项目,所学的知识又能马上应用到实际当中去,会感受到课程知识点重要性和实用性,真正感受到该课程“学以致用”。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他就会把课程的项目任务书发布给学生,也就是通常说的项目业主的需求信息,同时把自己课堂的要求也告诉学生们,所以同学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思考该知识点如何应用到项目中,同时还要能快速的表达出设计方案。比如:这个项目要求绘制室内空间分析图的时候,他的理论知识就会讲到空间形态、空间结构等相关知识点,但这个部分内容该如何进行设计还是要他们自己思考。对同学们来说,为了把图纸绘制的深入完善,就会迫切需要相关的知识点,了解理论知识就成为第一步,这就带动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渴求,因此,在他的课堂上,你可以看见每学生都对知识有着极强的渴望。他说“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们都更加愿意去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所以,知道哪些是自己要用的再去学习,会因为人们的“自我满足心理”而导致学习效率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罗维安老师在课程教学中称为“用以致学”。
罗老师还会经常带着学生们去现场进行调研考察,早在2012年的时候就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提出了“一课一实践”要求,充分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习的愿望。他说:“让学生们如果只是停留在课堂之上,那么他们的实践能力就会减弱,空间思维、设计意识都会受到束缚。”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们不一定会上心,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知识在以后工作中能否用上,但一开始,就让他们接触到项目,他们才会明白这些知识学习都是他们以后赚钱的资本,这样整个课堂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学生们在项目完成后,也会非常有成就感。”
打破常规模式,注重过程管理 |
在2008年的时候,罗维安老师有幸参加了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的全国首届环境设计教学研讨会,在该会议上,他注意到同济大学对学生们的学习过程管理,也就是说同济大学会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记录,同济大学管理学生的方法让他得到了非常大的启发。于是,在回校之后罗维安老师也开始对学生们进行教学过程管理,他说:“我每一个学期都会准备一个本子,在本子里面记录学生的项目进度,这样能够很好的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这个本子里也不仅仅有学生们的学习进度,还有他的课表,学生们的请假情况,记录学生们平时成绩分数的表。他说:“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还可以监督学生,防止学生松散,而且看到在课堂上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酌情加分。”
因此,在他的课堂上大多采用”一对一辅导“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他会针对每一个人的方案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并且对学生们的困难进行引导与点拨。这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将这门课的知识学以致用,并能够针对每一个学生诱发他们的创造力。
关注学生学习,用课程与学生交流碰撞 |
他之前的学生说:“因为他是系主任嘛,一开始觉得他挺高高在上的不好相处,后来相处下来,发现他一点系主任架子都没有,非常平易近人。“在课堂上,他不仅不禁止学生们使用手机,有的时候还让他们用手机查找资料。对于他来说,手机这个传播工具能够非常好的联系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上他这门课的学生几乎都喜欢加他的微信。这样如果他发了一些有关于专业知识的朋友圈后,学生们看了,视野就广了,很快就能明白了,也不用在课堂上多花几个小时来学习,而且如果同学们在专业方面有问题的话,也可以随时问他。
有时候,他一遍又一遍的让学生们修改设计方案的时候,学生们都已经改的不耐烦了,可是他却还是那么的平和,许多学生看见这样的他,也默不作声了,就拿着自己的方案按照老师的要求改着方案。他说:“这个专业就需要学生们学会”碰钉子“,要学会做一个有耐心的人。”
同时,在教学生涯中,他遇到内向而普通的汪家蓬,也遇到过性格孤僻的孟凯,而他利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方式,逐步建立起与这样学生的桥梁,让学生们汲取了力量,为自己自豪,用来自老师的鼓励树立了汪家蓬同学的信心;用来自老师的关怀打开了孟凯同学的心扉。他说:“这种新型师生联动关系对学生的心理与学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结语:对待每一位同学的耐心,对待每一位同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位同学的关怀,成就了他们师生之间良好的纽带。正是这样的老师让这门课更加精彩,让学生们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