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华撷英 >> 正文

【文华撷英】站在国际设计大赛领奖台上的文华人——城建学部学子喜获第四届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侧记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15-10-27    作者:

        2015年9月24日的上海,天空一片晴好,不时吹来宜人的凉风。而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1楼的会议室里,由13名国内外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组成的UIA-霍普杯2015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评审团,正在对来自世界各地的524组大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做最终的讨论,气氛异常热烈。

 

        此前,以国际著名建筑师曼哈德冯格康(Meinhard von Gerkan)为首的评委们一直在展厅里仔细地审阅参赛作品,相互之间不断交流着看法。经过一天紧张的评审工作,评审团最终遴选出获奖作品,分别设置一等奖一组,二等奖三组,三等奖十组,优秀奖十八组组及入围奖九组。欣喜的是,文华学院学子的设计作品《一千只飞鸟》从众多国内外知名建筑学院校的学生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居三等奖之首。

 

文华学子与霍普杯的相遇相知

 

        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始于2012年,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国际主办,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建筑高校每年一届的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经过两年的推行实践,这场由中国学术机构主办的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与公信力,规模最大的学生竞赛之一,在国内外建筑教育界具有广泛影响。

 

        文华学院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了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的领奖台上,同时,这也是文华学院学子首次参加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文华人能在第一次参赛就取得国内学生作品排名第三、同类院校排名第一的好成绩,着实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

 

        一开始我们并不是为了获奖才去参赛的,我们当初就是单纯地想要打开自己的视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做参赛设计,没想到最终自己团队的设计作品能得到国内外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的认可!对于获奖的喜讯,设计团队的队员们显得非常激动,我们是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也就是2015年6月30日,才下定决心正式报名的,现在想来,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文华学子是如何与国际大奖相遇的?设计团队发起人杨怡菲介绍说,得知霍普杯这一国际大赛来源于寒假回家途中与同乡同学偶然的一次聊天。这一次聊天对杨怡菲的启发很大,这也使得杨怡菲对霍普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杨怡菲对霍普杯的热情和好奇并没有随着列车停靠到站而止步。回到家的杨怡菲便按耐不住的自己的求知欲,开始在网上搜集关于霍普杯的相关信息,在得知霍普杯的参赛团队要求四个成员后,她开始寻找队员。就这样,杨怡菲与同为建筑学专业2012级的曾焕轩、王奥惟、黄蓉四个人走到了一起。

 

        据《一千只飞鸟》设计团队介绍,周百灵副教授曾经教过他们两个学期的设计课程,在周老师的课堂上他们开始接触到电脑制图软件。于是,在竞赛报名之前,他们找到了专业水平非常强的周老师做指导老师并寻求帮助。周老师非常热心地解答了设计团队在初期阶段关于竞赛的困惑,帮助他们解读大赛任务书,还给团队提出了一些思考的方向,帮助他们明确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在行走间寻找创作灵感

 

        据《一千只飞鸟》的设计团队介绍,本次霍普杯竞赛的参赛者可以冯格康先生所提供的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虚构地块为对象,或者自选地块,根据自己对日常校园生活的个人体验,设计一座具有未来视野的校园建筑。

 

        为了打开设计思路,寻求创作灵感,杨怡菲、曾焕轩、王奥惟、黄蓉四人决定利用暑假时间外出采风,借鉴建筑大师们的设计思路,看他们是如何将建筑与地域特点结合,将传统与现代多元文化相统一的。

 

        采风的第一站是苏州。据黄蓉介绍,设计团队到苏州的第一个落脚点便是苏州博物馆,因为队友们都非常想要领略建筑师贝聿铭是如何表达自己儿时对苏州园林念想的。苏州博物馆里的建筑由各种几何体相互拼接碰撞,建筑富有节奏感与秩序,让人难以忘怀。此外,他们还在拙政园、留园和狮子林感受到了中国园林的伟大。

 

        采风的第二站是杭州。王奥惟回忆道:我们一下车就去了2012年普立兹克获得者王澍所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奥惟认为王澍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了建筑设计中,建筑风格耐人寻味,尤其是他的内部空间设计更是充满着意外和惊喜。由于时间安排的原因,设计团队至今对于没能一览象山校区里隈研吾先生设计的建筑而感到十分遗憾。

 

        设计团队原本打算第三站去参观宁波博物馆,但最终因为博物馆周一闭馆而转道上海。据设计团队回忆,在上海,他们参观了三大摩天大楼,随后还去了喜玛拉雅中心,在上海见识的摩天大楼促使团队对现代建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外出采风不仅帮助《一千只飞鸟》设计团队寻找了创作灵感,还让队友之间的感情更为紧密,为后期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黄蓉回忆说,采风回来之后,大约在八月初,团队开始着手画设计图。当时的武汉,天气非常炎热,要找一个适合做设计的地方也十分不容易,几经辗转,最终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个小饮品店里扎下了根,几乎所有的讨论工作都在那里完成。随着设计进程的推进,《一千只飞鸟》的雏形也逐渐显现。

 

        据设计团队介绍,印象最深刻的是8月31号,那一天是交参赛设计图的最后一天,那天大约下午五点他们便完成的所有的图纸,然而交设计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项一项的确认,甚至还会担心竞赛主办方收不到自己团队的设计图。曾焕轩补充道:就在设计作品递交成功的那一刻,我们一下子感觉轻松了下来,心中油然而生喜悦之情。

 

敢想敢做 美梦才能成真

 

        对于热爱建筑设计的大学生来说,获得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大奖无疑是一个梦想,杨怡菲及她的队友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这样一场梦境成为现实的故事。

 

        据杨怡菲回忆,2015年9月底的一个早晨,她被一阵来电铃音从睡梦中叫醒,接到电话的她被告知自己获奖了,她猛地从床上坐起来,不敢相信电话的那头竟是竞赛的主办方,更不敢相信自己团队的作品获奖了,直到竞赛主办方向她确认获奖作品的设计团队是杨怡菲、曾焕轩、王奥惟、黄蓉时,她才缓过神来,确信自己团队的设计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奖。随后,她才立即跟自己的队友分享了这一喜讯。

 

        起初我还以为是诈骗电话呢,没想到是真的!提及这段经历,杨怡菲笑着说,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自己参与设计的作品能抱回一个国际大奖,但是得知这一喜讯时,内心十分激动。

 

        敢想敢做固然重要,但是想和做的前提是有一个扎实巩固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让我们把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起来设计团队成员之一的曾焕轩给学弟学妹提出了建议,同为文华学子,我们曾经和你们一样,有着期待有着迷茫,认为自己不如重点院校的学生,但最终我们通过努力和坚持得到了专业大师的认可,说明成功并不是不可能,机遇把握在自己手中。

 

        文华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国内众多老牌建筑学院校学生中脱颖而出,向国内外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展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才能并获得认可,充分体现了文华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设计实力,同时,这也给了文华学子更多的信心和鼓励。

联系我们

  • 投稿地址: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  027-87599739
  • 投稿邮箱:454440506@qq.com  
  • 投稿须知:1、提交的新闻稿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稿件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 投稿须知:2、摄影和艺术设计类配图稿件,若需图片处理请联系引航团队。
  • 投稿须知:3、首页轮播图要求图片像素1380*460以上,并保证图片质量。
  • 投稿须知:4、新闻网对来稿有修改权,公平对待每一篇投稿,以质论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