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华撷英 >> 正文

他跨专业考研,考取华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17-05-21    作者:

封面语:(当时也有人问我,如果你考不上怎么办?我就直接跟她说‘我一定会考上的。我觉得我以这种状态去学习都考不上,那真没人可以考上了,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不是今年上,就是明年嘛!)

陶文冲,城建学部13级土木工程专业房建方向。

    2017329日,陶文冲收到了来自国立华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录取通知,四年的积淀和付出,终于等到了收成时。

一个非典型的考研案例

一志愿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的陶文冲,早前便以377分的初试分数无缘华科复试了。最终在与1200多名调剂考生的比拼中,他涉险入围到20人招录名单之列,调剂至国立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他将自己称作是——“一个非典型的考研案例”。

    跨考新闻传播学的决定,在他大三的时候就定下来,不过在他看来当时自己还缺乏对这个学科足够的认知。从2016年三月份开始系统复习,直到六月份,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能用理论工具解决问题了,才算是入门了。

在新闻系好友的推荐下联系到了新闻系的陈奕老师,彼时一边进行着专业课复习,一边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做传播学的选题研究,而也正是这个过程,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考研择校。这个研究做完,距离考研已经不到100天了,他却做了一个更冒险的决定,将报考院校由四川大学,换到的更适合继续自己相关选题研究的华中科技大学。

最终成绩未能尽如人意,他将主要原因归为,英语成绩不够理想,而专业课则未能能如预期考出一个绝对高分,而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复习策略不够合理,也错误估计了考研的困难程度。

在收到华侨大学复试通知后,他为自己准备了半米多高的证明材料,包括在校刊参与采编的近十本杂志、在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中编写了数十万字的关于国际关系的学术文件、已经发表的新闻传播类学术论文、在《中国教育报》头版上的数篇报道、数十张大大小小的奖状等等。当时,面试的老师也十分惊讶,这个学生能有这么多的实践和科研经历。他也对自己全知识结构充满信心,包括老师提出的关于法学、国际关系的问题,他也能基于自己的思考,从容的做出了回应。后来,面试他那组的一个老师告诉,当时他们给了全场最高的95分。

去尝试,才知道什么是适合

    最终能涉险过关,除了运气,还有文华这个平台带给他的机遇。这四年里,借助着学校提供的个性化教育的空间,陶文冲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挖掘着创造着属于他的可能。

在校期间,他一边是活跃于土木的力学课堂,而另一边则是奔走在校内外的新闻一线。两年的校刊工作,他记录着属于文华和自己共同的历史记忆。期间,在童玲老师的指导下,他统筹了4期文华的采编,主持26个深度专题报道的策划、担任54篇文章的主笔,为文华校园品牌建构和校园文化挖掘做着自己的贡献。作为文新社校刊部部长,他带领着年轻的采编团队,尝试着向新媒体转型、做融媒体实践。在采编上,他尝试去将校园选题和社会选题结合,做新的选题尝试。

此外,他运营的文华国际事务交流协会,在校际学术交流活动中不断突破,在西北政法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上,他们第一次拿到了团队的最高团队奖。他个人则先后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全国会上拿到“最佳代表”、“杰出代表”在内的最高个人奖。

他也并不仅仅满足于校内的实践活动,在宣传策划处指导老师童玲老师的推荐和指导下,他尝试进入社会媒体进行实践尝试。在教育行业第一大报《中国教育报》里,他感受到了专业媒体的魅力,看到专业的内容生产,见证了自己的报道和刘献君院长的文章出现在一份报纸上。虽然是工科专业出身,但凭借自己的努力,他的几篇报道全都发表在了原本就版面稀缺的教育报头版上,月业务量居湖北记者站第一。

他的成功,是因为他不是一个人

从学校走向社会,再回归学校,陶文冲开始了由新闻实践到学术研究的尝试。他一面为跨考新闻与传播硕士做准备,同时还尝试着对具体的选题展开研究。早前在帮学姐进行湖北省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答辩时,他便有幸的得到过经管学部的赵春燕、孙跃等几位老师的指导意见。而去年暑假的选题研究中,他先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做出选题策划,紧接着与他素未谋面的人文学部新闻系陈奕老师,更是耐心指导了他三个月有余,而最后则由他独立成稿,发表在了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期刊《东南传播》上。

    陶文冲坦言,最终能跨考成功,一方面是自己长期的积累和实践经历的结果,而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童玲老师、辅导员杨怡老师在内的几位老师对自己个性和潜能的引导,以及老师们跨学部的给予自己学术指导。

    前行虽然困难,过程却很温暖,这一路上,他收获了很多,有令人羡慕的荣誉

     2013-2014学院一等奖学金、文体积极分子奖学金、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等

     2014-2015年文华新闻社校刊部部长,十佳大学生记者等

     2014-2016年文华模拟联合国大会秘书长、国际事务交流协会会长

     2014年江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最佳代表”(大会最高奖)

     2015年中南地区(湖南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最佳代表”

     2015年华中地区(华中农业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杰出代表”

     2014-2016先后受邀担任山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模拟联合国大会的主席团成员;其中在2015年第十九届华中科技大学飞航科技节模拟联合国大会单元上,被授予“最佳主席”荣誉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发表新闻传播类论文1

还有报答不完的师生情,在小新进行采访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他与老师之间的深厚情谊,他会在某刻忽然想起某个特别让他感动的片段,“当时我提到考研的想法,童老师就立刻把我叫到了办公室,结合自己读研的经历,给我择校和专业方向的选择的建议,此后也持续关注着我的考研进程;在此之前,我提到想要实习的想法,童老师也是鼓励着我去尝试,第一时间帮我去想了适合我实习的去处。”老师总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指点迷津,兢兢业业,不辞辛苦,这一道隽永的师魂,一直鼓舞着学生们,感染着校园。

致后来,文华的学子们

   1、珍惜考研这一年静心思考阅读和发掘专业兴趣的经历

    同很多人把考研视为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不同的是,我觉得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棒的体验,甚至是非常享受的,相比前三年忙于社团工作和本专业的学习,我这一年我有了更多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和反思。在我看来,传播学确实是个非常有趣和精深,从学科建设来说它横跨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个体,传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人与人现实与虚拟交错的社交、跨越多个平台的社群活动、自媒体时代资讯的井喷、新的媒介技术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些都和考研前对于传播学的想象截然不同,而具体到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也并非仅仅是我们广义上理解的从事新闻传播活动。

因而,我也并未拘泥于某一所学校的10多本考研参考书,而是随着兴趣去系统的看整个专业领域的书,也包括社会学的专业书,整个考研过程大概看了80多本书。但是复习备考的时间毕竟有限,这个学习方法可能从短期来看,未必是适合考研的,学弟学妹应该引以为戒,将有限的时间,最大程度的为应试做准备,最好能在基础年级就能珍稀阅读时光。

尽管最后些遗憾,但也算能去一个相对理想的院校去重新接受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能像我考研走过的这一年一样,静心去做阅读和思考,那我考研的初衷和目的,也就已经达到。

2.考研应该被视为对自己的一次重新审视

我在《文华》杂志上曾经策划过大量的关于考研的选题,包括关于考研新政解析的文章、“文华人在华科大”这种对读研文华学子追踪的文章,但到我自己考研,实际上经历一个对考研祛魅的过程,和我原初的认识相比,它在我面前逐渐变得简单和纯粹起来,考研学习同我从前的学习和思考实际上并无二致,甚至是一脉相承。

在我看来,为了考研而考研,这样的过程可能是极其痛苦和枯燥的,因为彼时更多的执念可能是某所被神话的高校名头,但对学科、对职业本身缺乏足够的好奇心,从我身边的例子来看,以这种心态备战并非不可能成功,但是相对困难。

我认为从开始规划考研,就应该把这个过程视为对自己一个重新认知和审视的过程,去反复的确认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将考研作为学术生涯或者职业生涯去布局,包括专业、学校、地区的选择,那么剩下的其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静下心来耐心琢磨便是。即便最终没有成功,那也一定是你学习生涯中一次长足的进步,离你的理想追寻更近了。


联系我们

  • 投稿地址: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  027-87599739
  • 投稿邮箱:454440506@qq.com  
  • 投稿须知:1、提交的新闻稿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稿件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 投稿须知:2、摄影和艺术设计类配图稿件,若需图片处理请联系引航团队。
  • 投稿须知:3、首页轮播图要求图片像素1380*460以上,并保证图片质量。
  • 投稿须知:4、新闻网对来稿有修改权,公平对待每一篇投稿,以质论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