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崇文楼中乐厅化作诗乐交融的时空隧道。当编钟清越的余音在穹顶回荡,文华学院党委书记郑畅与基础科学学部领导老师们共同见证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春花秋月・古谱诗词吟唱艺术音乐会”在此璀璨绽放。文华学院 9 名舞蹈表演专业学子身着霓裳,以翩跹舞姿激活沉睡千年的诗词密码,在国家级舞台上书写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青春篇章。
这场耗时两年打磨的艺术工程,由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与作曲系学子担纲主创,中国器乐系党总支书记黄茜教授领衔指导,文华学院舞蹈表演系穆兰副教授跨界加盟。值得关注的是,穆兰教授作为中华汉诗舞研究领域的权威,曾参与炎帝故里寻根节礼乐设计,此次将汉诗舞“以舞解诗”的独特美学体系深度融入古谱诗词演绎,开创“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创新范式。
“春花秋月·古谱诗词吟唱艺术音乐会”是一场融合古谱诗词吟唱与舞蹈表演的艺术盛宴。演出中的古谱诗词,指留存古代曲谱的经典作品,这些诗词在历史长河中不仅以文字传世,更配有独特曲调,可通过吟唱重现千年韵律。中华汉诗舞作为汉民族传统舞蹈精华,巧妙依据诗词语义与韵律谱曲配乐,以优美舞姿生动诠释诗词意境,传承着历代文人的精神风骨。经过岁月沉淀与创新发展,形成了极具中华文化底蕴的独特艺术风格。此次音乐会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也为青年学子搭建了展现专业素养、实现自我提升的优质平台,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力。
音乐会现场,文华学院学子们以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本场演出是融诗、乐、舞的综合艺术,其中有经典乐曲《高山流水》与《扇舞丹青》的呈现,舞者用优美的肢体动作和扇子的开合、挥舞等姿态,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神韵与舞蹈艺术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和文化底蕴的艺术氛围;经典名曲与舞蹈《茉莉花》的表演灵动活泼,展现出东方花朵的柔美与纯洁;传统民乐《春江花月夜》与古典舞则以其舒缓的节奏和诗意的舞蹈,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唯美的春江夜景。作为新兴艺术形式,汉诗舞以舞蹈为笔墨、以诗歌为灵魂,在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独特魅力,《江城梅花引》与《关山月》以传统诗舞乐的艺术形式的生动诠释,古韵犹存获得观众的喜爱。表演中,他们将对诗词的深度解读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江城梅花引》以女子婉约的身姿、缠绵的舞步,勾勒出诗词中含蓄缱绻的思君情思;《关山月》则以豪迈的动作、铿锵的节奏,展现出边塞诗雄浑壮阔的意境,让现场观众沉浸式领略到“诗中有舞,舞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收获如潮掌声与喝彩。
参与此次国家级项目音乐会,对文华学院的同学们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与蜕变。在排练过程中,面对古谱诗词吟唱与舞蹈融合的高难度挑战,大家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不断钻研诗词内涵,在专业技能上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团队协作也让同学们学会了沟通与配合,深刻体会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呈现出完美的舞台效果。
“这次经历让我对古谱诗词吟唱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不断练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收获了满满的自信。”参演者李雨轩同学激动地说道。另一位罗炎晟同学也表示:“在毕业前能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项目的音乐会,与众多优秀的同学交流,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党总支书记黄茜老师说道:“中国器乐与古谱诗词的碰撞,为两校学生搭建了交融互鉴的平台。在合作实践中,同学们既深化了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又提升了专业能力,还培养了跨学科思维,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个人成长的双赢,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穆兰老师表示:“此次学生们在国家级音乐会上的出色表现,是学生们努力付出的结果,也充分展现了文华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这场艺术盛宴最终在如潮掌声中圆满落幕。当最后一缕琴音消散,舞台上留下的不仅是华丽的布景,更是新时代青年对文化传承的郑重承诺。正如《人民日报》近年倡导的 "古为今用、守正创新" 理念,文华学院学子用青春活力证明:当古老的诗词遇见灵动的舞姿,当千年的旋律碰撞现代的创意,中华文化便能在时光长河中绽放永恒光芒。
审核人: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