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蛇年灵动的智慧鳞片丈量知识经纬,让新学期的研学之舟在思辨潮汐中破浪启航。2025年2月20日,新春伊始,信息学部枫华工作室的王文金、马莹波、袁稚龙、陈亿楼四位同学,在信息学部电信系马江峰老师的带领下,赴武汉六博光电公司开展科研技术交流,并在武汉大学进行了一场聚焦科研实践的师生研讨。这场活动以“创新学研,务实求真”为底色,展现了文华学院“以产促学、以学助产”的扎实科研探索。
第一站:六博光电——技术对话中的“真问题”
作为国内空间光通信领域的标杆企业,六博光电由知名武汉大学国家二级教授艾勇教授所创立,其自主研发的空间光通信系统和水下光通信设备突破多项技术壁垒,并在天宫二号相关技术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活动中,公司副总经理、技术负责人宋启瑜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接地气”的技术分享。
“科研人的浪漫,是把实验室的公式变成生产线上的参数。”宋经理以六博光电的水下可见光通信器材为例,拆解技术落地的关键环节:“从理论模型到量产设备,需要经历多项环境测试以适应真正的真实环境。”当工作室学生负责人王文金提出“车载可见光通信如何应对强光干扰”时,宋启瑜展示了企业研发日志中的一页:“这是我们迭代次的抗干扰算法记录,失败数据比成功数据更有价值。”
现场,枫华工作室演示了车载光通信调制算法的阶段性成果,六博光电工程师从工程化角度提出建议:“可引入动态阈值校准,提升算法在雨雾天气的鲁棒性。”马江峰老师全程参与讨论并总结:“企业的‘真需求’就是学生科研的‘指南针’,这次交流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务实基础。”
在六博光电科研探讨活动结束后,枫华工作室师生一起走进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的武汉大学校内,百年学府的学术底蕴与创新基因交织流淌,在红墙绿瓦间探寻科学与人文的交响。穿过樱花大道尚未绽放的枝桠,恰逢校园梅林盛放,暗香疏影间,团队师生围绕着“科研方法论”展开热烈研讨。马江峰老师以六博光电的技术案例为引,启发学生思考:“六博光电的水下光通信项目给工作室的车载光通信技术研究带来什么启示?”工作室的学生负责人王文金通信结合参访感悟回答:“水下光通信天然面临着复杂恶劣环境,这对车联网的可见光通信在现实恶劣环境的应用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王文金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心路:“上学期我们尝试建立可见光通信的原型DEMO,实验多次失败,但马老师鼓励我们把失败过程本身当成最好的研究成果,最终这些失败反而成为实验原型中最具说服力的部分。这番发言引发共鸣,陈亿楼补充道:“文华学院提倡的‘个性化教育’,正是让我们在试错中建立科学思维。”
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信息学部构建的“产学共生”培养体系。学部近年推出“企业命题库”,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毕业设计选题。参访前,信息学部常务主任俞侃教授特别鼓励强调:“校企合作不是‘赶时髦’,而是要建立持续的技术对话——企业出题、学部搭台、学生攻关。”
这种务实理念已初见成效。2024年,枫华工作室的“VLC可见光通信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也在努力申请省级科研项目,课题相关论文也在撰写修改过程中。
活动尾声,六博光电与文华学院后续有望达成三项合作计划:
1:人才共育:文华学院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进行实习工作,六博工程师定期赴文华进行技术沟通交流;
2:技术共研:企业开放可见光通信测试数据平台,供学生学习优化算法模型;
3:平台共建:后续企业联合文华学院开发新课程实验平台,进行教学产业合作共赢。
或许正如珞珈山经冬绽放的寒梅,科研的芬芳,终将属于那些愿意扎根现实、直面挑战的求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