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八一馆中寻初心,思政师者启新程 ——马克思主义学部教工第二党支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4-12-24    作者:余悦 童钰瑶

在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探索的征程中,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于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精彩展开,参与此次活动的主角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部教工第二党支部的党员们。他们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次走进南昌八一纪念馆,旨在从革命历史的源头汲取智慧与力量,为思政课堂注入更鲜活的灵魂。

当老师们踏入八一纪念馆的那一刻,凝重而庄严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的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份份珍贵的文献、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仿佛都在默默诉说着1927年南昌起义那石破天惊的壮举。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中,老师们沿着历史的脉络,深入了解了南昌起义爆发前国内波谲云诡的政治局势。彼时,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让中国革命陷入巨大危机,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生死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昌起义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起义部队以大无畏的勇气向反动势力宣战,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老师们穿梭于各个展厅,专注地聆听着每一个细节。他们看到了起义军使用过的简陋武器,那些带着历史斑驳印记的枪炮,虽已不再有硝烟弥漫时的炽热,却深深震撼着每一位教师的心灵。这些武器见证了革命先辈们在敌强我弱的艰难处境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毅然决然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战。老师们不禁感叹:这些看似普通的武器,背后凝聚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与生命,它们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武装斗争道路的有力见证,也是我们思政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在参观过程中,老师们对南昌起义中革命先辈们展现出的崇高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起义领导者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组织和领导了这场伟大的起义。他们的担当精神、牺牲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为后世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老师们围聚在展示革命先辈事迹的展板前,认真研讨交流,思考着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好地融入到思政教学中,让当代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传承。在八一纪念馆的实景还原区域,老师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着起义当晚的紧张氛围。逼真的场景布置,让大家仿佛听到了起义的号角声、枪炮声,看到了起义军战士们奋勇冲锋的身影。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老师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真实。他们意识到,思政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讲授,更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参观结束后,老师们在纪念馆的休息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八一纪念馆之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教学灵感的启迪之旅。以往在课堂上讲授南昌起义,更多的是从书本知识出发,而这次亲身来到纪念馆,才真正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老师们纷纷表示要把今天在这里看到的、感受到的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更多行走的党课模式,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各类红色教育基地,让学习教育在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此次马克思主义学部教工第二党支部南昌八一纪念馆参观之行,不仅是一次对革命历史的缅怀与致敬,更是一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他们将把在行走的中的所学、所感、所悟带回校园,融入课堂,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让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中传承不息,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审稿:唐文凤)



联系我们

  • 投稿地址: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  027-87599739
  • 投稿邮箱:454440506@qq.com  
  • 投稿须知:1、提交的新闻稿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稿件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 投稿须知:2、摄影和艺术设计类配图稿件,若需图片处理请联系引航团队。
  • 投稿须知:3、首页轮播图要求图片像素1380*460以上,并保证图片质量。
  • 投稿须知:4、新闻网对来稿有修改权,公平对待每一篇投稿,以质论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