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进乡村: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羊楼古镇”探索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4-09-08    作者:通讯员 蒋旺强 张欣 张雯妍

为了探寻青砖茶、铝丝编织等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作用和非遗文化传承情况,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暑期社会实践队于8月29日至8月30日前往咸宁赤壁羊楼洞开展了“羊楼洞探非遗,美丽乡村力振兴”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非遗传承和保护,推动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的方式,并加深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激发学生的传承非遗传统文化责任感与使命感。

赴赤壁市之约,寻千年茶文化的足迹

8月29日的清晨,实践队的步伐踏入了赤壁市那片充满历史韵味的万亩茶园。茶园坐落在“欧亚万里茶道起点”和“中国青米砖茶之乡”的赤壁市,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赤壁,因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而闻名,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茶园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古老的茶文化,这里曾经是古代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茶叶从这里出发,沿着丝绸之路远播海外,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园区内,不仅有着一望无际的翠绿茶园,还巧妙地融合了游乐场、音乐喷泉、网红打卡点等现代元素,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在考察的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们在清新的山间茶园中穿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和谐。他们不仅欣赏到了万亩茶园的壮丽景色,更有机会亲身体验正宗的茶文化,从采摘、制茶到品茗,每一步都加深了他们对茶文化深厚底蕴的理解。在这里,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缕茶香都续写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在参观完万亩茶园后,实践队踏入了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的羊楼洞古镇,这里被誉为“松峰茶”的原产地,享有“砖茶之乡”的美誉。2002年,古镇荣登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准备工作就绪,实践队队员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步入了石板铺就的古老街道。街道,如同时间的卷轴,记录着过往的繁华与沧桑。青石板上,独轮车留下的痕迹斑驳可见,它们默默诉说着青砖茶文化的流转与变迁,仿佛仍能映射出羊楼洞昔日商贾云集的盛景。

穿梭于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中,实践队队员们抵达了“中俄万里茶道展览馆”。在这里,他们深入了解了青砖茶如何与世界茶文化交融,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角色。在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传承馆,万总经理向队员们细致讲解了青砖茶的文化内涵及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特别强调了“川”字牌青砖茶在羊楼洞三河交汇之地的历史价值。他感慨地说,砖茶文化凝聚了历代制茶人的智慧,其传承对于羊楼洞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古镇走向繁荣的密钥。随着参观学习的深入,队员们不仅对万里茶道的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地认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古镇茶香韵非遗,乡村振兴绘新篇

在探访羊楼洞明清石板街的商铺之旅中,实践队从一位青砖茶销售点的经营者雷女士口中,聆听了羊楼洞与青砖茶的不解之缘。羊楼洞,一个因茶而兴的古村落,如今正以茶为纽带,富裕一方百姓。青砖茶的起源地便在此,尽管制作工艺复杂、耗时漫长,但当地几大家族依然坚守着这份传承,将青砖茶的文化特色和手工艺发扬光大。他们致力于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向全球,使之成为家乡的文化象征,不仅希望青砖茶成为家乡的骄傲,更期望借此推动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雷女士亲自为实践队展示了青砖茶的泡制技艺,邀请实践队队员们品味其中的甘甜。青砖茶的制作,需历经六大工序、七十二道精细工艺,其中“渥堆发酵”环节至关重要。这一步骤需要数吨原叶共同发酵,经过三四年时间的沉淀,方能成就一批上等好茶,这也是青砖茶清甜的秘密之一。

“遇见”奶茶店巧妙地将青砖茶与奶茶结合,打造出独特的卖点,吸引游客驻足品尝,进而了解青砖茶的魅力。店长阿姨不仅让实践队队员亲自动手制作青砖奶茶,还分享了政府对非遗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扶持政策,展示了传统与创新、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融。

在羊楼洞的石板街上,队员们见证了青砖茶文化的历史变迁,同时,油纸伞和铝丝编织等非遗工艺的传承也让他们印象深刻。一家名为“羊楼古镇明油花纸伞”的商铺前,店主阿姨正现场制作油纸伞,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阿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制作油纸伞,如今,在政策的扶持下,这门手艺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铝丝编织技艺在羊楼洞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清朝时期的生活用品发展到如今的装饰艺术品。“邹氏铝艺”的邹阿姨表示,他们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将铝丝编织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正是因为传承人的热爱,这项传统技艺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铝丝编织正通过不断地传承与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羊楼洞古镇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通过创新、多元、交融的运营模式,成功打造了羊楼洞青石巷新模式,为产业注入动力,为文化增添魅力,为商业带来活力。产业驱动、文化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为期两天的走访调研中,实践队队员沈雨轩同学感慨万分:“此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受触动,在实践队队员的紧密协作下,我高效地记录了羊楼洞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的现状。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大力支持。”

观文化昌盛,擎传承火炬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关键所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刘念老师和童银萍老师始终以严谨而负责的态度,为队员们提供了宝贵的知识与指导。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调查、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队员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实践队队员刘棋同学在实践过程中深有感触地分享:“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上,我们应注重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让非遗文化焕发生机,助力乡村振兴,共筑新农村梦想。”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为传统文化的自信自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肩负着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新时代的青年应紧密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培养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积极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中,为非遗文化的繁荣贡献青春力量。只有这样,非遗文化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非遗,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延续,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它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民族记忆与文化积淀。非遗如同珍贵的种子,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此次与非遗文化的亲密接触,不仅让队员们领略了非遗工艺的非凡魅力,唤起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仰与珍视,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非遗在促进文化交流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了非遗文化传承在推动羊楼洞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关键地位。

(审核:张雯妍)

联系我们

  • 投稿地址: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  027-87599739
  • 投稿邮箱:454440506@qq.com  
  • 投稿须知:1、提交的新闻稿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稿件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 投稿须知:2、摄影和艺术设计类配图稿件,若需图片处理请联系引航团队。
  • 投稿须知:3、首页轮播图要求图片像素1380*460以上,并保证图片质量。
  • 投稿须知:4、新闻网对来稿有修改权,公平对待每一篇投稿,以质论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