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文华学院文新社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探索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4-09-02    作者:本网讯(文新社记者 张雯妍 唐玮徽/文)

8月29日至30日,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了“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美称的赵李桥镇羊楼洞村。参观“万亩茶园”“中俄万里茶道展览馆”了解青砖茶发展历程,深入探寻羊楼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践队由12名文新社成员组成,由党委宣传部老师刘念和童银萍带队。

87658

(实践队队员和带队老师合影留念)

29日中午,实践队到达“万亩茶园”,在茶园门口的展示牌上实践队了解到这片茶园的种植状况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在参观了“万亩茶园”后,实践队前往羊楼古镇进行实地走访。羊楼洞古镇在中国茶业发展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中,羊楼洞也是青砖茶的原产地,已有两百多年的生产历史。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也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

5DC5B

(实践队队员参观“万亩茶园”)

在中俄万里茶道展览馆,实践队了解了青砖茶与世界茶文化的交流,以及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传承馆的万总经理给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青砖茶文化及其制作工艺,强调了羊楼洞三条河流汇成“川”字牌青砖茶的历史意义。他谈到,砖茶文化是历代制茶人智慧的结晶,对青砖茶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羊楼洞走上致富之路的关键点。

7047F

(实践队队员采访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传承馆的万总经理)

162014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上的各种商铺)

在走访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商铺的过程中,实践队从巷边的一户青砖茶销售点的雷女士口中了解到,羊楼洞“古因茶而兴,今以茶富民”,青砖茶源于羊楼洞,尽管青砖茶的制作技艺繁复且耗时较长,但当地的几大家族仍然坚守着传承这一文化特色和手工艺。当地人致力于将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传播至全球各地,以此作为家乡的文化象征。不仅希望青砖茶成为家乡的骄傲,更期望通过这一传统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后,雷女士亲自向实践队展示了青砖茶的泡制过程,并邀请实践队队员们品茗。青砖茶的制作包含六道主要步骤和七十二道精细工艺,其中“渥堆发酵”是最为关键的步骤,而达到一次发酵的条件必须由几吨数量的原叶一起发酵,经过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出一批优质的好茶,这也正是青砖茶清甜的原因之一。

A360B

6F80C

(实践队队员采访青砖茶销售点的雷女士)

7C729

青砖茶销售点的雷女士展示青砖茶泡制过程)

“遇见”奶茶店将青砖茶与奶茶相结合,以此作为其商铺的卖点,吸引路过的游客购买,并引导游客进一步了解青砖茶。访谈过程中,店长阿姨邀请实践队队员亲手制作青砖奶茶,鲜奶与青砖茶的结合迎合了多数年轻人的喜爱,同时见证了传统与创新的融合、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的碰撞。对于政府的扶持,店长阿姨表示,在政府的政策指引下,非遗与文旅相结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与群众共享红利。

6E030

(实践队队员亲自体验制作青砖奶茶)

8E933

(“遇见”奶茶店店长阿姨为实践队讲解政府政策)

在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上,队员们见证了青砖茶文化历史变迁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油纸伞和铝丝编织等非遗工艺的传承。木质牌匾上写着“羊楼古镇明油花纸伞”的商铺,门边的阿姨正在现场制作油纸伞,吸引路过的游客进店了解。油纸伞的制作工序也十分繁杂,绕线、刷胶、贴伞面等,每一步都是阿姨亲手制作,在店铺的仓库里摆放着制作油纸伞的材料,店铺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成品。据了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阿姨就开始学习如何制作油纸伞。当时的工厂主要以外销为主,随着近年来媒体对当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来羊楼洞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在政策的帮助下,更多的游客看到了手工制作的油纸伞,购买的数量也增加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改善。

9D78C

(“羊楼古镇明油花纸伞”店铺牌匾)

7EC71

(“羊楼古镇明油花纸伞”店铺内成列的成品)

92D1A

(实践队队员采访“羊楼古镇明油花纸伞”店铺制作油纸伞的阿姨)

羊楼洞的铝丝编织也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那时候,铝丝编织主要用于制作农具和日常用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技艺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铝丝被编织成各种精美的装饰品和艺术品。“邹氏铝艺”的邹阿姨说道:“我们也在不断尝试创新,将铝丝编织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制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正是因为传承人的热爱,这项传统技艺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铝丝编织这通过不断的传承与创新,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93ED9

(铝丝编织工艺品)

经过为期2天的走访调研,谈及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感受时,实践队队员、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沈雨轩说道:“这次的社会实践令我印象深刻,在实践中,文新社的成员们紧密合作,高效记录了羊楼洞的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情况。在这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非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其中也少不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在与队员们的沟通交流中,我也学习到了有关新闻采编的更多技巧,对提高我的新闻采编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

在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关键。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文化在促进文化交流和乡村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同时,实践队队员们通过实际行动,也为非遗文化的推广与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摄影记者:沈雨轩 罗程漫)

(视频拍摄剪辑:刘棋)

联系我们

  • 投稿地址: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  027-87599739
  • 投稿邮箱:454440506@qq.com  
  • 投稿须知:1、提交的新闻稿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稿件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 投稿须知:2、摄影和艺术设计类配图稿件,若需图片处理请联系引航团队。
  • 投稿须知:3、首页轮播图要求图片像素1380*460以上,并保证图片质量。
  • 投稿须知:4、新闻网对来稿有修改权,公平对待每一篇投稿,以质论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