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著名作家、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做客我院,在报告厅为我院学子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学。从诗人到商人,再回到作家,熊召政在文学中找到了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成为诗人
出生在乡村的熊召政对文学似乎有着天生的感知力。童年时,读鲁迅等作家的作品,给他带来的心灵的震撼,想当一个文学家的思想就慢慢开始萌芽了。读小学时,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出了“我想当一个诗人”,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我非常享受诗人这顶帽子,并决心一辈子不取下,这是我在12岁时就有的想法。”当他的第一首长诗《献给祖国的歌》问世后,他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800多封信,熊召政说那时的感觉比总书记接见还要快乐,那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诗人的感悟
谈到年轻人,熊召政提到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一味地期待社会给与。“选定生活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在11岁到26岁里,熊召政不停地给自己订目标,并执着的达到目标,同时也感觉自己越来越适应这个社会。
“其实生活是很可爱的!”他说,作为一个诗人,就是要歌颂脚下那一片土地,而不是憎恨。恃才傲物是年轻人的共性,但是一个人的生活如果过于顺利,就不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因此“不要奢望社会来选择你,我们要选择时代,而不要时代来迁就我们!”
回归诗人 显山露水
在商海里打拼了六年,“看到的山不再是山,看到的水也不再是水”,熊召政觉得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追求的。“我要回到作家的岗位上去了”,当他说出这句话时,他的商界朋友们都劝他重新考虑。“我就试一试!如果不成,五年后回来给你们打工!”他义无反顾回到了作家协会,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学事业。
五年,他独享寂寞。终于在1999年,他的《张居正》各卷相继出版。作品一经问世,就获得海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
2003年,这部著作获得首届姚雪垠长篇小说奖, 2005年4月《张居正》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这可能是对我这五年的报偿,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生命在燃烧!”,熊召政渐渐找回了当初的那种感觉,“看到的山又是山,看到的水又是水了!”
记者手记:熊召政是一名出色的商人,更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在商场打拼了几年,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属于自己的文学家园。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当初的理想,更感受到了文学中生机勃勃的力量,在文学中找回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