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华要闻 >> 正文

文华学子问道张勇传院士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5-07-04    作者:(文新社见习记者 孔凡炜/文 张陈淋/图)

在东湖之滨、光谷腹地,文华学院的枫叶红了二十载。在这片沃土上,有一位长者始终熠熠生辉,他是中国水电能源理论的开拓者,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学术泰斗,更是文华学院首任校长张勇传。从2003年文华学院建校的拓荒时刻,到如今22年的风雨兼程,他对文华学院的深情愈发醇厚。当文华学子捧着满载校园故事与青春朝气的校刊,叩响张院士的门扉,一场跨越时光的采访,如春雨般浸润学子的心田。

“未来十年,世界变化会更快,你们不仅要学会做人、做事,更要学会做学问”,面对“文华学子需培养哪些关键能力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提问,张勇传院士目光矍铄,结合一生科研与教育积淀,徐徐展开论述。他认为大学学习前期基础课程是“打地基”,学生要把知识学扎实、学通透。但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这个方面,到了后期学生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展更宽广的学术面。他强调,文华学子要学会主动“问”,更要学会“不耻下问”,这种“问”的能力,正是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基石,让学生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破浪前行。

如今互联网、AI等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在这个时代“问”的力量愈发关键。“AI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是无法超过人脑思维的。面对AI,你们应该思考它如何助力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而不是对它过度依赖,让其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张勇传院士亲切地寄语文华学子,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要多问,通过“问”不断完善自我,做有思想的新时代青年。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张勇传院士援引古今,打开了“问”的文化长卷。他说,“你们看,孔子周游列国,问礼、问仁、问政,一生都在‘问’中探寻真理;屈原作《天问》,更是把对天地万物的思索都融进了‘问’里。”朱熹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问’比作汲取智慧的源泉;毛主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借‘问’抒发胸怀、洞察时代。他殷切地看着学生,希望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多问一问,在不断探索中完善自我,在未来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张勇传院士的寄语,饱含着对后辈的期许,盼望着文华学子能以“问”为翼,在青春的天空里飞出广阔的未来。

如今,文华学院已经进入十年提高阶段,展望文华学院今后的发展,张勇传院士的“问”,带着深远的战略眼光,他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华学院应从“问”这一方面不断深化个性化教育。他还谈到学科融合与创新,他说教师教学要跳出常规,将人文素养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培养与时俱进、具有家国情怀的综合型人才。张勇传院士为文华学院未来的发展锚定方向,期盼学校能培养更多有思想、会思考、敢担当的人才。

91岁的张勇传院士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为文华学院提了三幅字,遒劲有力,尽显书法之磅礴。

他题字“不忘初心励志前行,是对文华师生坚守教育本真、勇毅追梦的深情嘱托;

题字“智乐仁寿因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而他一生的事业与水都息息相关。

一边写,他一边笑着对文华学子说,人们赞扬水时,说“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人们贬低水时,说“水货”,我可不认同呢。

题字“因武而昌,以文衍华,巧妙点明文华学院扎根武汉、以文化人、向美而行的发展脉络。

三幅墨宝,字字饱含深情,笔笔皆是期许,不仅是对文华学院过往成就的肯定,更如火炬般照亮文华学院未来的育人征程。

交流过程中,张院士思维敏捷,谈吐间贯穿古今、旁征博引,从传统文化谈到现代科技,从教育理念聊到社会担当,让文华学子深深折服。这场因送校刊而起的对话,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之精神的传承。

带着张院士这份的力量,文华学子在成长路上,不断探寻、勇敢追问,让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而文华学院,也将在的滋养下,继续书写育人的动人篇章培育出更多敢、会、能的时代新人在教育的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联系我们

  • 投稿地址: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  027-87599739
  • 投稿邮箱:454440506@qq.com  
  • 投稿须知:1、提交的新闻稿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稿件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 投稿须知:2、摄影和艺术设计类配图稿件,若需图片处理请联系引航团队。
  • 投稿须知:3、首页轮播图要求图片像素1380*460以上,并保证图片质量。
  • 投稿须知:4、新闻网对来稿有修改权,公平对待每一篇投稿,以质论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