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布了“枫叶正红——记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优秀人物”征文活动的评审结果,文华学院关工委凭借题为《科学之光,照亮教育之路》的征文,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征文奖项。
此次征文活动由教育部关工委《心系下一代》杂志发起,旨在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弘扬“五老”精神,展现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优秀成果。湖北省教育厅关工委积极响应,共征集到来自全省各市州、直管市教育局及各高等院校关工委的55篇稿件,经过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14篇最佳征文和31篇优秀征文。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文华学院关工委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次有力推动。文华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以下是征文内容:
科学之光,照亮教育之路
——记国家教学名师熊永红教授
每年在学校国家奖学金和三好学生标兵答辩的时候,评委们听到最多的名字就是熊永红老师,参加答辩的学生大多都是熊永红科普工作室成员,在熊教授的指导下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比赛奖项。
物理与游戏联系,学习原来这么好玩!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物理就是一门很枯燥很困难的学科。可到熊永红这里,物理的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当谈到与物理有关的话题时,熊永红就像一个小朋友,眼睛里好像有星星在闪烁。她说道:“物理是一门很好玩的学科啊!如果说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棵大树,那么物理便是它的根。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物理。”基于这份对物理的热爱和追求,她更想将物理进行一个传承。在早年教学时,她便在周末给学生开放物理实验室。她说道:“很多东西,你不动手,你是不会真正的理解它的原理的。而且,我们学校现在重点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就更需要加强动手能力。”她希望,能将游戏和物理联系起来,让同学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更多的了解物理知识。
为了将科学精神、科学的文化扎根于校园中,践行她一直倡导的快乐学习与教学,熊永红创办了全国首个多屏互动融合的诺贝尔实验室,并且在实验室开设了《跨科学创新实践专题实验》的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进行讨论,实验室还提供了综合设计、探究性实验等课程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对于学习文科的学生,实验室开设有全校的《诺贝尔经典实验赏析》公选课。熊永红给擅长演讲的学生提供讲台,鼓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她还与文笔卓越的学生一起编排科技情景剧。“不管是实验还是演戏都是科学精神熏陶的一个过程。”在诺贝尔实验室里,团队成员们可以激情地讨论,可以大胆地动手去做。动手能力强的一起参与项目的研发,擅长演讲的同学提供给他舞台,文笔好的一起编排科技情景剧,在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诺贝尔创新创业实验室里,会有许多仿真实验,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去重温诺贝尔经典的实验,去思考这些实验是怎样完成的。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去体会科学家的设计思想,从而开拓大家的科学思维能力,体会当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
熊教授的课堂上常常倡导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们结合自身来讲述学到的知识,她认为学生应该自己去搜集材料来讲给老师听而不是灌输式的教学。在诺贝尔实验室里最开始会有基本的训练,教给大家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以及技术后,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做出一个作品,或者结合科学家或者某种物理现象去编写一个故事、写一个心得体会。在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进来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仅有的32个学时,所做的作品可能不多,但可以把课内没做完的东西带到课外,将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学到的科学精神一直延续下去。熊教授认为老师应该是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后浪往前推,青出于蓝胜于蓝。
熊教授一直在探索科学游戏这个项目,她希望学生像安德烈海姆一样把科研当游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探索、去发现,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学习科学知识。
科艺联创工作室,学生创新成长的摇篮
科艺联创工作室(即熊永红科普工作室),由熊永红教授2014年9月创办。工作室创办以来,指导团队学生参加全国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湖北省物理实验创新竞赛、湖北省青年科普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获国家奖项12项,省级奖项83项,市级奖项30项,国家专利6项。
走近科艺联创工作室,你会发现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这里汇聚着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或许向往着学科竞赛,或许喜欢科普演讲,又或许向往着乡村支教,他们融合在一起,就是科艺联创。
团队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的领域,不同学科的同学可以互补。有的同学专业知识扎实,有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有的同学口才好擅长演讲,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这就使得团队老师们在组建参赛小组时,会尽量让一些拥有不同技能的同学搭配在一起,分工协作。又或者以老成员带动新成员的模式进行磨合,成员之间熟悉起来都很快。
有能力固然重要,但有时,能力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像一个埋在土里的种子,需要浇水才能顺利生根发芽。“快乐学习,寓教于乐”一直是工作室坚持的理念,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的同学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所擅长的东西。一个人做一件事可能会犹豫,会毫无头绪找不着方向,但小组协作,这些“开头难”就能迎刃而解。在小组共同协作的过程中,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一人提出一个想法或者创意,不同的思维碰撞在一起,经过激烈的讨论,思路就会被瞬间打开。有时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是同学们的“甘露”,轻尝一口,清凉解暑,沁人心脾。
在比赛中,实验作品的功能,以及如何去实现,也是成员们一同讨论,集思广益,进行克难攻关。不懂如何做的,就从借鉴开始;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上知网查询相关论文,搞懂理论知识,看前辈学者们是如何研究理论和实现功能的。觉得实验作品功能有待改进、不够完善的,那就一起寻找更加合理的方案,一起动脑筋去想如何将多种功能汇聚在一起,如何将各部分零件组装的更加契合,实在遇到难题,熊永红老师会给予建议和指导,点拨同学们该如何去做出更完美的作品。同学们就是在团队里这种浓厚的“克难”氛围中,锻炼了自己,在协作的过程中,也能结交很多朋友,这也是成员们的一种收获。
2018级广告专业的楼昕怡曾在自己的国奖专访中提到:“大家虽然专业不同,但是一群人在一起,为了梦想一起努力、一起学习的氛围我很喜欢,我觉得这个团队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大家对同样的项目感兴趣,又有各自擅长的领域,组合在一起不同的思维碰撞在一起,同学们能在磨合中迅速成长。
已经毕业了的2017级通信工程专业的赵哲,现在在湖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原也是科艺联创工作室的成员,他喜欢演讲,希望用自身特长,把枯燥的科学知识生动化、优美化。在一起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时,他只有三天的时间做准备,但熊永红老师非常支持他去参加,并给他鼓励。从定主题、收集资料到写讲稿,一遍遍的练习,再到最后上台收获掌声,收获现场专家的认可,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即使到了赵哲读硕期间,他的硕士导师也表扬他在本科期间在团队里参加的武汉市科普讲解大赛和湖北省物理实验创新设计比赛中的成绩,赞扬他有科研的潜质与韧性,并将他推荐去了武大科研天团。
公益科普,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想
2024年4月20日晚18:05分,湖北电视台《今日视点》栏目对“科艺大篷车志愿服务队”荣获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称号进行采访的报道播出,文华学院各个学部的学生都沸腾了!
2018年,熊永红联合校团委,带领团队来到湖北省通山县通羊四小,给孩子们上科学课程、做科普,教他们机器人编程、科技制作、模型课等8门课程。之后每年,熊教授都带领着科艺大篷车志愿服务队,到全国各地做支教、家访,为困难地区的学校捐赠科教仪器、课本等所需物资。
为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熊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科普进校园”的活动。在人造云雾、水火相容、火焰掌、辣手摧花等实验中,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次次奇妙的科学魔法之旅。
六年来,熊教授带领着团队成员,走进社区、武汉周边中小学、贫困山区等地,开展“科普训练营”、“希望工程线上云支教”、“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公益实践活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上,熊教授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