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创新创业工作始于2016年,经过7年时间的艰辛探索,经历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发展,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发展成效显著提升。逐步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育人氛围,培育孵化了一批优秀的校园企业。目前已基本形成“创新引领创业、依靠专业创业、教师带领创业”的工作模式,“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科学化运营”的服务机制,“创业选拔--集中培养--择优入驻--创业帮扶--产学共享-孵化成熟”的孵化路径,斩获了一些较高资质荣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迈入湖北省高校第一梯队。
1、聚焦企业质量培育,凸显创业孵化效果
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面积3500平方米,包含路演厅、创业咖啡吧、会议室、开放工位空间、健身房等多个公共服务设施,可容纳30家企业独立入驻。
学校于2018年注册成立了武汉文华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安排专职干部管理和运营公司,对入驻基地企业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运营管理。向企业提供公司注册、财务代账、商务洽谈、投资对接、项目路演、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专业孵化服务,全力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工作。
创新创业学院成立后,先后承办了高创之星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型企业育苗行动、科技成果转化等多场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北省工友杯职工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影响力较强的品牌赛事。通过一系列活动的举办和参与,进一步磨练了学校创业团队,活跃了校园创业氛围,激发了广大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提高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023年,创新创业基地入驻企业新增三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各类知识产权61项,获批2023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一项,被评为政府瞪羚企业一项,基地入驻企业全年累计获得政府各类奖补资金36.5万元。
2023年4月,湖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正式批复我校创新创业基地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23年全省共获批25家,其中武汉市5家)。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校创新创业基地入驻企业累计获批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软件著作权、商标等知识产权400多项,共有29家企业申报认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24家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基地已获国家级众创空(科技部)、湖北省众创空间(省科技厅)、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省教育厅)、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人社厅)、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市人社局)、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市人社局)、武汉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市人社局)等多项资质荣誉;涌现出长江学子、武汉市创业十佳等多名创业典型,先后培育近百家企业,服务基地企业获批900多万资金奖励。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业培训水平
为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帮助在校学生了解武汉市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优惠扶持政策,创新创业学院全力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就业政策帮扶工作。
我校于2021年7月获批武汉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资质,随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业技能培训工作。截止目前,累计培训SYB创业学员近千名,就业技能宣讲活动覆盖学生3000余名,生源质量高、培训效果好,武汉市人社局、东湖开发区人社分局对我校创业培训给予高度评价。
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创业培训水平。2023年共完成6名SYB创业师资培训工作,其中2名网创培训师资,截至目前,我校SYB创业导师已达21名。
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主要手段。2023年3月29日,创新创业学院承办了2023科技成果转化文华学院专场活动,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高效融合的重要举措。
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创局、华中科技大学科发院等多位领导到场参会,武昌工学院、武汉学院、武汉工商学院、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武汉晴川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东湖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应邀与文华学院师生代表200多人见证这一盛会。此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共有8个路演项目和7个签约项目,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活跃了校园创新氛围。
湖北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二级调研员刘春生指出,文华学院是我省民办高校的优秀代表,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文华学院承办此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好尝试,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搭建起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新生态桥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高校研所的生力军作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创新创业工作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创新创业学院将继续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引领作用,为全校师生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逐步形成“依托专业、梯次递进、专创融合、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初步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品牌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形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特色成果。“我敢闯,我会创”的大学文化生态进一步巩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让更多毕业生获得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发展机会。
审核: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