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2日,艳阳高照,文华学院迎来了2007年的新生开学典礼。
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回旋加速器工程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樊明武院士、物理学家、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叶朝辉院士、农田水利工程专家茆智院士、水利工程专家文伏波院士、农田水利工程专家张蔚榛院士、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院士、核聚变工程专家潘垣院士、水利与能源工程专家、文华学院院长张勇传院士出席开学典礼。
典礼前,院士们与学生记者面对面交流,在大学生心理、学习、发展等方面给予了宝贵的教诲。
从高中到大学:知己者明,胜己者强
对07级的新同学而言,除了初见院士的激动之情,也有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期盼之心。走进大学已有半月时光,却对大学生活还有不适应,新生记者们就“如何做好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这个问题和院士们聊开了。
记者:茆院士您好,我是文华学院07级的新生,想向您请教一下,大学新生们该如何做好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呢?
茆智院士:从高中到大学,在学习、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完成这个过渡,我送你们八个字:爱国,敬业,益友,惜时。
首先,你要有爱国之心,从精神上热爱自己的祖国,将来把自己的所学真正的贡献于国家;敬业,“敬”也是尊敬的“敬”,是说你要尊敬自己的工作和所学专业,认真地学习钻研;益友,就是在大学里要懂得处理好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惜时,大学的时间是最宝贵的,一分一秒都要充分利用,让大学生活更加充实、饱满。
记者:从高中进入大学,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这个转变的过程呢?
张勇传院士:进入文华学院的校门,就意味着你从高中生变成了大学生,而且基本上都是法律规定的成年人了,就应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自觉地负责。或许文华学院不是你心目中的理想大学,但是只要勇于超越自我,定能后来居上。
爱因斯坦年轻时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了却找不到工作,后来,他在同学的帮助下有了份工作,他本来并不喜欢,却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并得到升职的机会。这是弟一次超越。为什么他会是“相对论思想”的提出者呢?因为在工作之后,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这些问题,或许是小孩子所想的问题,他却一直坚持不懈地研究着。所以他成功了,这是第二次超越。
从高中生变成大学生,生命改变了,道路改变了。老子说:“知己者明,胜己者强。”“知己者明”就是要认识自己,这在西方也是名言;既然老子说“胜己者强”,那么我们就要胜己,不是把自己打倒,而是要超越自己。不断的超越,不断的前进。
记者:许多文华学子都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面对华中科大本部的学生甚至会自卑,您认为他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有一位技校毕业的学生,毕业于吉林一汽的技校,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学校,绝不会比文华学院好。但他却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总结,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轿车方面做出了系列的创新,还获得了“中国科技创新奖”。全国仅99人获此荣誉,你们应该向他学习。
记者:1943年,您在战乱中考入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您能结合您的经历,给我们谈谈怎样做好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吗?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学《投影几何》,需要做大量习题,我是白天做,深夜也做。你们现在的形势比我们那时侯要好,所以要抓紧在大学的时间,好好学习。高中的学习比较紧张,大学里相对轻松些,而且大学里学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很少有时间接触文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在大学应该多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当然不能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记者: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适应大学生活?
黄旭华院士:现在的年轻人条件太好了,不存在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年轻人觉得不能适应,主要是不了解以前的生活水平,不太理解中国的历史。我想,年轻人需要了解过去,关注历史。要知道社会发展的规律,知道人类社会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不了解过去,不关注历史,再好的条件给你,你都感觉不到,不会珍惜。
你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多娇生惯养,但到了社会上就不一样了,人生发展的路不是那么顺畅的,所以,现在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再艰苦的环境,你也要能适应,不能回避。比如家务工作,从小就应该锻炼一下。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理、自立能力,这样才能胜任生活、工作上的挑战,协调好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
从大学到社会:多学多做 不耻上问
时间回溯到2003年的开学典礼,院士们站在主席台上,看见文华学院第一批学生穿着迷彩服从他们面前走过。四年一个轮回,文华学院的第一届学生或已走上工作岗位,或在继续深造。新一批的学生已经进入校园,并将用四年的时间来为他们走入社会做准备。
记者:您今天参加的是咱们文华学院的第五届开学典礼了,您认为,我们毕业后应该怎样完成从大学到社会之间的过渡呢?
做人要清淡简洁,要保持一颗童心,不能有心机;但做事不同,做事要有心机,事事都要考虑周全,处理好人际关系。还有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负面的东西,你们要能够识别好坏,自觉的去抵制。
记者:我们要怎么做好走上社会的准备呢?
文伏波院士:你们现在不同了,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觉得要做好这个转型,首先你要找个一个和你所学专业对口的单位,要从各个方面去了解这个单位,了解自己学的专业和单位存在哪些共性;第二是要多向比自己资历老的同事学习。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不深,在即将走入社会时显得缺乏信心,这一点在独立学院学生身上表现地更为强烈。
大学生要克服害羞、自卑心理,因为人都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古语有云“不耻下问”,我们要不耻“上问”,这样你才能慢慢克服掉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
另外,我觉得,能吃苦、努力工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当年我毕业后参加工作,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任务暴满。我只想着怎样尽可能把它们完成得好一些,虽然工作十分艰辛,但我从来没有犹豫、后悔。
记者:许多同学已进入大四,毕业后即将就业,现在市场竞争压力也很大,您认为他们这一年该做些什么呢?
李培根院士:我认为,这一年并不需要太多的准备,只需要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千万不要眼高手低,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小事不愿做,大事干不来’,一定要克服这一点。
记者:有些人将考研作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暂时的逃避,您怎么看?
李培根院士:人生的道路很宽广,并不只有考研一条路。我相信大多数考研的学生的动机还是想继续深造,有更高的发展,将考研作为逃避手段的,还是少数。现实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逃避的人即便考上研究生也很难获得成功。
确立学习目标:适应时代 为国贡献
谈到学习,学识渊博的院士们有许多话想说。对于在大学如何确立学习目标,院士们为文华学子提出了十分宝贵的建议。
记者:您认为,我们要怎样树立正确的目标,以应对未来的社会呢?
张蔚榛院士:不同时代的目标其实是不一样的。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是旧社会呢!我的父亲从事土木建筑方面的工作,于是便希望我也能够学习相关专业。为什么要让我选那方面的专业呢?因为好找工作啊!我们那个时代,学习的目标其实就是要找个好工作,选专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将来找工作的时候是不是热门,局限性很大!
但是现在的学生,在校生活期间就已经拥有了许多的选择。或是跨专业考研或是自己创业。所以啊,我认为,现在对大学生不用单独强调某些方面的学习了,因为其实不论做什么,只要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自己有了成就,你就已经是成功的了!
记者:叶院士,当代学生普遍都变得比较浮躁,您认为在大学期间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叶朝晖院士:最主要是关注眼前的状况。如果我现在在班上的学习处于比较困难的地步。就要想办法,看看差在哪里。尽量争取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如果我学习比较主动,就看能不能学的更好一点。简而言之,就是要明确自己处于哪一个地方,并且都要争取做的好,做的完善。然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调节。努力做到不管你在哪个地方,都要争取做到最好,这就比较实际。而不会好高骛远。
记者:黄院士,您当年是怎样确立学习目标的?
我觉得,青年人确立学习目标要与时代、历史背景相结合,要有历史使命感。记得杨振宁教授在一次演讲中阐述了一个观点——“大时代”的概念。他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所谓“大时代”,是指飞速发展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能够适应“大时代”,并随之相应的成长。要不断地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掌握学习方法:勤于学习 善于积累
谈到学习方法,院士们各有见解,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建议,就是要勤于学习,善于积累。
记者: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吗?
张勇传院士:知识面必须要广,这样对接受前人的知识很有利。要学会思考,在知识的积累中获得的一种感悟,把知识升华,让知识成为智慧,这样才能变成自己所有。而要把知识变成智慧,要求我们善于找到一些问题,并提出问题。
有个法国人说过:“把你知道的事画个圈,圈内是已知的,圈外是未知的。”圈越大,你的知识就越广,但同时你必须找几个点去突破,做到广而专。
记者:记得您以前说过,做学问就像瀑布一样,我们该怎样发扬瀑布精神,去寻找真知呢?
茆智院士:(笑)你们对我了解得很清楚啊!我觉得,“瀑布”是这个意思:蔚然壮观的瀑布是需要无数的山泉、小溪一点一点的从四面八方汇聚,经历无数狭窄的河谷和舒缓的河床之后,遇到陡峻崖坎,才爆发出强大的势能。
我觉得,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善于积累知识。就像瀑布一样,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不仅是在知识上,更重要的是精神道德层面。在积累的过程中你们也要不畏艰苦的磨练自己,这样,当机遇来临时,我们便可以像瀑布遇到悬崖峭壁一样,飞流而下,将知识的力量发挥到极至。至于具体的学习方法,就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而定。
记者:新同学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您能为他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吗?
张蔚榛院士:大学与高中的学习是很不相同的:高中学习的都是基础学科,而大学学习的则是专业的知识,专业的知识范围比起高中的课程来就要广泛的多了!
大学学习有一点很重要,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注重学习科学知识,而忘记了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这样是不行的!当年有人去海外学习,被别人问起“克林顿是谁”“普希金又是谁”“俄罗斯的首都是哪里”这样的问题时,竟一无所知。这样是很可怕的,应该全面发展。只要在学习中创造一些成就,就会逐渐培养出学习的兴趣,就好像激励着自己不断地创造,然后成功。因此,先要创新,学会超越自我创造成就,才能够向成功奋进!
记者:樊院士,听说您的英语都是自学的,您的学习方法是以自学为主吗?
樊明武院士:主要是脚踏实地。大学刚毕业,我就分配到单位工作,去了之后才发现根本什么都不懂,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就是看别人怎么搞维修。然后就跟着工人师傅做,从换灯泡开始做,我每次都用抹布把上面的灰抹去。后来是铺电缆,每次都铺的很认真,该弯的弯,该直的直,最后打上电缆卡。再后来去配电盘(控制盘)。慢慢的就参与到设计电缆的工作。
我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在《数学》、《电动力学》、《英语》等方面与其他的同事有很大的差距。我就买了毛泽东5篇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等,而且都是英文版的。我当时一个单词都不认识,又没有老师,就是凭借字典一个词一个词的查,就这样把词汇掌握了。但学的只是哑巴英语,发音不准。直到72年中美建交正常化,广播开始教英语,自己才开始学会发音。
现在想想自己当时走过来的路,觉得条件虽然重要,但是还是需要自己努力!尤其是要有责任心,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认真负责!社会需要的就是责任心和城信。
记者:樊院士,我们知道您对东西方教育很有研究,能否谈谈东、西方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一些差别?
樊明武院士:我们现在的考试看重的还是分数,国外的就更看重能力。你们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工厂实践,学些理论之外的东西。中国好的汽车都是国外设计的,我们国家都设计不出来,只能进口。我们的设计人才太少,设计不出好的产品。
中国目前的教育太过死板,从小的教育方式就不对,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虽然这样老师批改起来方便一些,但是把人从各个方面限制死了,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
我们的小学生只训练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但是作用不太大,这些计算都可以用计算机来代替的,最重要的是训练思维方式和得到答案的方法。国外就不一样,从小就开始教育怎么样从答案中找方法。比如说国外的一年级的老师问学生怎么得到‘2’:有的同学回答是很传统的‘1+1’;而有的同学是‘3-1’;有的学生是‘1000-998’;甚至有学生说是8的开立方等于2;以及9的开立方减1,这个时候老师就很欣赏!老师的方法多巧妙啊!才小学一年级,能力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