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华要闻 >> 正文

黄龙:不止于教学,前进于科研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4-01-02    作者:见习记者 郑茜元 吴子墨 实习记者 万子林

黄龙,于2006年至今担任文华学院人文学部新闻系教师。教授新闻摄影、网页设计、数字录音等多门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表现优秀,科研工作锐意进取,在文华任教至今主持完成1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撰写2份决策咨询报告被省级政府部门采纳。近年来,在学校“新媒体新闻与品牌传播” 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负责特色实验室建设,为人文学部建立起了能突显新媒体新闻与品牌传播特色的实验室集群。2020年建成了国内首个智能媒体教学实验室。2021年主讲的《新闻摄影》被学校评为”一师一优课“。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5项、全国二等奖10余项。

作为一名教师,黄龙躬身于三尺讲堂,为同学们打开知识的天窗,但他也并未仅限于教学,在出色完成教学的同时,黄龙老师也积极针对现有的教研进行改革;担任副教授以来,他共主持完成三项省级项目。任教以来,他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


讲台之上

黄龙老师主讲的《新闻摄影》课程被评选为学校“一师一优课”,这门课程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课程后半期主要以实践为主,黄龙老师首先会带着同学们在新闻摄影教室进行摄影棚人像拍摄,课堂中,老师向同学们传授着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黄龙老师会在实验室里指导同学们关于相机和各个基本操作的使用和拓展。此外,老师还会以身作则,亲自为同学们拍摄人像大片,同学们调侃“时尚杂志封面”。黄龙老师不仅会为同学们示范拍照,还会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为同学们精修所拍摄的人像照片,老师的细心和亲切给这个有趣的课堂带来了更多的兴趣感和归属感。

新闻摄影课的理论课程部门,同学们在听讲中总能达到心流状态,每次实践课也都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有所得,无论是摄影棚人像,还是外拍,上过黄龙老师的课的同学都纷纷感叹“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并且在快乐的实践中获得了成长。”这门课让不少学生对摄影有了更基础的理解,也给了大家更多机会去接触自己喜欢的事情,同学们在无数个瞬间感慨这才是课堂该有的模样。

2022-2023学年下学期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们在黄龙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去到户外采景,黄龙老师带领同学们去黄鹤楼附近学习拍摄慢门,同学们纷纷带好了摄影装备,在人行道上支起了三脚架,一张张求知的脸庞看着显示屏中的画面,当按下快门跟随车流和人流时,相机相对静止的进行着水平移动,周围环境模糊,好似灵魂在游走,这是同学们在摄影课中感受最深、收获最多的一节课。

17793

科研之路

注意细节这一点不只体现在黄龙老师的课程之中,更体现在科研之中。一篇论文的发表远不止被看到的文字那样简单,在这背后,是贯穿他生活的思考与研究。作为一名教师,他也许有工作与休息之分,但作为一名论文的发表者,一名科研项目的研究者,他从来没有工作与休息之分,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是他日常的点点滴滴。想要在众多优秀的文章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注意的就是细节。而黄龙老师无疑将这一点贯彻他的工作之中。被问及认为一篇论文最难的是哪个部分时,他想了一下便笑道:“每一部分都挺难的,想要与他们竞争,就需要每一部分的精益求精。”

他一直保持学习的姿态。“论文不只是你的文字,还需要将成果以最直观,最合适的方法呈现出来。”黄龙老师始终坚持学习,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是技术上的不断精进。在将论文内容精进的同时他也以更好的技术去呈现它,从而提高论文的整体质量。好的期刊论文的发表并不容易,艰难,但更在于坚持。黄龙老师以一种近乎洒脱的口吻说:“人嘛,还是要有些追求的。”他谦虚、上进,但这份追求与热爱也切身地贯彻了十几年,永远逐步于追梦的路上。

论文之行

自零六年在文华任教以来,黄龙老师除了专注于自己的教学事务外,更利用空闲时间研究论文,并积极向各个期刊投稿。一篇论文的产出,最重要的环节当属于选题,常言道,好的选择能让人事半功倍。黄龙老师时长关注科研领域的前沿消息,并与自己的生活工作加以联系。

早期,投出去的论文大多都石沉大海,但这并没有消磨黄龙老师对科研论文的兴趣,反而激励他不断进步,在科研领域愈加钻研,更多、更新的论文接连不断的产出,而论文过审的消息也传了回来,黄龙老师的沉淀终究得到了回应。

5年多前区块链技术开始广泛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内,这样一种新兴的加密技术出现能为数字版权的保护提供巨大帮助,这引起了黄龙老师的关注和兴趣,他立刻联想到这是否也能运用于文创产业,新一篇论文的选题《区块链在文创产业应用的底层逻辑与核心机制》由此诞生。

选题确定好仅仅只是第一步,在这之后,黄龙老师往往需要查证大量的文献资料,以确保自己在论文中表达的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撑,而过往发表论文的经历,则在一次次磨练中让黄龙老师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对科研论文的理解愈发深刻起来,从最初的石沉大海,到如今自己的声声呼唤都能得到回应,黄龙老师感概颇多。

在科研领域向下钻研之时,黄龙老师也经常关注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为了响应国家产学合作的号召,2015至2017年,黄龙老师在学校“新媒体新闻与品牌传播”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参与特色实验室的建设,为人文学部建立起了能突显新媒体新闻与品牌传播特色的实验室集群。2019至2020年,在“新闻传播学”优势应用学科(智能媒体实验室)项目中,黄龙老师负责智能媒体实验室具体建设工作,包括总体方案制定、设备和软件的采购、实验室装修改造等内容。经过黄龙老师及其他老师实地去北京重庆合肥等地深入调研,切身感受后确定与四川日报封面媒体进行合作,2020年11月,学校建成了国内首个智能媒体教学实验室。

在实验室之下,是黄龙老师及各位老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学子们的殷切期望,黄龙老师说道:“实验室与四川日报封面传统媒体合作打造后,为整个新闻专业甚至整个人文学部提供巨大推动力,使整个文科专业得到巨大进步,进行智能化转型。”

2001C

北岛有言:“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也许这是黄龙老师最真实的写照,他是一位不止于教学的老师,也是一位不止步于当下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该如此,选一种姿态,让自己活得无可取代。

审核:龚效 终审:童玲

联系我们

  • 投稿地址: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  027-87599739
  • 投稿邮箱:454440506@qq.com  
  • 投稿须知:1、提交的新闻稿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稿件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 投稿须知:2、摄影和艺术设计类配图稿件,若需图片处理请联系引航团队。
  • 投稿须知:3、首页轮播图要求图片像素1380*460以上,并保证图片质量。
  • 投稿须知:4、新闻网对来稿有修改权,公平对待每一篇投稿,以质论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