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华要闻 >> 正文

李颖智:“科研海”上坚定的航海家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4-01-02    作者:​实习记者 邹事超

李颖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文华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商务智能、数据分析、数据化转型。曾发表多篇SCI、EI论文。获得医疗平台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以及处理设备2021发明专利和双主控设备及主备控制方法2021发明专利。《大数据标注》独著40万字。主持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经费达一百万余元。

在科研领域的探究就像航行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上,航程中有数不胜数的“神秘奇珍”等着发现挖掘,当然也充斥着狂风骤雨般的艰险与磨练,很多人在路途中放弃,让昔日的心愿与梦想搁浅在浅浅的沙滩上。而李颖智老师却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与初衷,任凭风雨拍打,不为所动,犹如一位坚定的航海家,在深邃的“科研海”上劈波斩浪,稳步前行。

BD0F

找寻航行方向,坚定向前

在航海的途中若是没有方向的指引,即便再老练的航海家也无法抵达目的地,就像生活中、学习里、研究时都需要目标的指引,才能得知下一步该如何进行,但是人生目标的找寻却少不了一番磨练与实践,李颖智老师找寻研究方向的过程也同样如此。

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博期间,网络舆情领域正风靡一时,IT学科、新闻学科、管理学科等多个学科也都对此展开了研究,李颖智老师当时也想借此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便投入了半年的时间用于寻找其中可探究的问题点。但是当他深入研究的时候却发现这种社会舆论从各个方面都无法发现特别具体的问题,所涵盖的知识与理论早已被前人挖掘殆尽,没有可探究的前景了。这出乎意料的结果不禁让他心灰意冷,当时的他在得知事实后便陷入了迷茫的处境,也对之前的研究产生了怀疑,没有研究方向与目标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与煎熬。那时的他陷入低沉的状态,望着周围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做出成绩、取得成果而他却一直止步不前,痛苦与焦虑的情绪也在那段时间如一团乌云笼罩在他的心海,这也导致了他在那段时间意志低迷、处理事务没有效率。

他的导师在实验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他的异常,导师也在与他的交谈中了解到具体情况。导师针对问题鼓励他坚持深挖专业知识及问题,在别人的成果中找寻可发展的方向。李颖智老师在接受导师的教诲后,对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中获取了经验与认识,同时他开始细化知识的分区,潜心下来研究深层次的问题,虽然这也同样花费了他长期时间,可正所谓“天道酬勤”,终于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信息的管理层面出现信息闭塞、数据错乱的问题,针对问题他认真思考:是否能通过数据融合技术来打通信息差了?就此他对数据融合的技术方面展开了实验与探索,在求索的过程中李颖智老师也慢慢地有了对未来方向的一些想法与规划,逐渐脱离了之前低迷的状态,最后他选择深耕在大数据的领域之上,一路行至今日。

以兴趣为旗,航行风雨中

旗帜总是挺立于桅杆之上,有如团队的精神象征,领导航船穿行在水波飘摇的海洋中,无畏风雨。而李颖智老师便是以自己对科研的兴趣为航行的旗帜,驶向一望无际的科研之海,不曾放弃。在李颖智老师研究数据分析方向时,并没有对冗杂繁复的信息群产生厌烦,相反他对那些庞大的数据间的联系产生了不小的兴趣,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以及逻辑的推理进而找出其中的联系,这样的过程一环连一环,将数据当作线索,最后犹如破案一般解决问题,面对结果李颖智老师的心里升起一抹愉悦与成就感,这也使他对数据领域愈发着迷。

而就在这段追随兴趣而行的旅途中李颖智老师也找到属于自己的“航船”——文华学院。在李颖智老师博士毕业工作后,他便想把工作所学与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实践于学校中,实现产学研合作,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社会服务,而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博期间他也通过导师、朋友对文华学院有了了解,认为文华学院是一所治学严谨、研学氛围良好的院校,而且临近自己曾就读的华中科技大学,也更易于科研上的交流与合作,能为自己的科研事业提供良好的场所,李颖智老师与文华的缘分也因此结下。在进入初生的文华时,李颖智老师没有因为设备缺失、布局简易的研究场所而产生负面情绪、形成落差,相反他从未有过放弃的想法,而是坚定地行进于科研的道路之上,陪伴文华走过一个个四季,见证了文华在这些年的发展,也在过程中成为建设文华的中坚力量,为文华的科研发展带来了许多的研究项目,促进了文华在科技领域的进步。

李颖智老师在文华教学的日子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在学习上他以负责、耐心的态度教导学科知识,在人生的教育中他引导学生开拓发展自己的未来方向,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让文华的种子得以遍布各个领域,闪烁出耀眼夺目的光华。李颖智老师早已与文华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不论过去、现今还是将来他也会一直在文华的航船上赶赴更精彩的彼岸!

42171

乘风破浪间,摘得“珍珠”归

充满神秘的科研之海中蕴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而李颖智老师也在他的航行途中获得许多独属于自己的珍珠,无负于日日夜夜的奔波与付出。

李颖智老师在文华深耕科研的日子里,他曾带领文华科研团队拿下了“基于本体的医疗数据语义融合方法研究”的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数字化体系研究的省级教学改革研究等项目,为文华的科研水平提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在这一场场赛事之中李颖智老师也明白了研究之路不能只有理论的研究,更要在探究的过程中结合相关层面的工作与问题,唯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科研的火花才能碰撞的更加激烈、绚烂。

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文华授课的经历里,李颖智老师也从教导学生中收获了很多。在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的项目中,为了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同时更好地将项目进行下去,于是他就在班上发起征集活动挑选实验助手,在入选的几位同学中有一位姓王的同学令李颖智老师印象十分深刻。王同学对实验的操作学习的很快,面对交代的事情做的一丝不苟,令李颖智老师觉得他为人很踏实,而且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王同学向李颖智老师讲述出以后想要在计算机算法领域发展,为此已经付出了不小的努力,并且在未来的规划方面都有具体的打算与计划,李颖智老师在王同学的身上仿佛看到自己曾经的缩影,为自己的梦想与未来努力奋斗的样子,年轻气盛、热血沸腾的样子,这不禁令他感慨万千,在自己所教导的一代代的学生里,每一届每一级都能见到曾经的自己,在教导的过程中找回自己的初心,坚定探索的自信,收获独属于自己的那份惊喜。在文华航船上探索的这些年,他掌舵前行,不曾放弃,寻觅到许多的科研奥秘,也成就了曾经的自己,迈向更加广阔、雄伟的天地!

李颖智老师视科研如同一场航海之旅,开心愉悦地面对路途中的所得所感,今后他也将坚定地跟随自己的兴趣之旗在文华的航船上向着科研之海进发,遇见独特的旖旎风光,与别样的山海相会在人生的旅途之上!  

审核:龚效 终审:童玲

联系我们

  • 投稿地址: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  027-87599739
  • 投稿邮箱:454440506@qq.com  
  • 投稿须知:1、提交的新闻稿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稿件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 投稿须知:2、摄影和艺术设计类配图稿件,若需图片处理请联系引航团队。
  • 投稿须知:3、首页轮播图要求图片像素1380*460以上,并保证图片质量。
  • 投稿须知:4、新闻网对来稿有修改权,公平对待每一篇投稿,以质论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