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与江苏理工学院共同举办的“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与评价”国际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在江苏常州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130多所高校的领导和专家现场与会,加州大学、夏威夷大学、美国院校研究学会等国外高校和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在线参会,同时现场直播有15000余人次在线参与。校长刘献君出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并在主论坛以《面向未来的高校学科建设》为主题作主题报告。
刘献君在报告中提出,面向未来,加强高校学科建设,要把握学科建设的基本点,关注未来社会的变化,探寻学科建设的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
刘献君强调,要把握学科建设的基本点。面对未来的高校学科建设仍然要从“学科、专业、课程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学科建设的特征”、“学科发展的动力”、“学科建设的主体”、“重点、特色学科建设”五个方面把握学科建设的基本点。
刘献君指出要关注未来社会的变化。他特别指出,“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形成复杂局面”、“数字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科学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国家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些因素促使我们要在社会→学科、学科→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把握学科建设。
最后,刘献君提出面向未来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路。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连续体。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要把握学科建设的基本点,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目标提升、要素优化、过程融合上下功夫。
“学科发展既受内动力作用,又受外动力作用。学科建设永无止境。一个生命周期内,‘十年起步,十年发展,十年提高’ ”、“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科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决定要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没有一流的学科,建不成一流大学。”、“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学科建设要在立德树人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向未来,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多种要素的融合。融合的过程大致经历了‘相加’→‘相生’→‘形成新事物’的过程。”……
刘献君教授报告中关于学科建设的重要论断,引起代表和专家热议,报告会结束后,刘献君与参会的专家进行了亲切交谈,回答了相关提问,受到与会嘉宾的广泛好评。
审核:刘念 终审:程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