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华要闻 >> 正文

【学风建设专栏】穆兰:用心血和成果让舞蹈事业薪火相传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2-05-13    作者:

简介:穆兰副教授,文华学院舞蹈表演系副主任,湖北省非物质文化资产研究中心中华汉诗舞研究所所长,中华吟诵协会会员,中国舞蹈教教育委员会会员,襄阳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襄阳吟诵协会副会长。曾创作舞蹈作品《青春使命》、《龙船调》、排练的《襄河谣》、《大爱无疆》等获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湖北省大学生舞蹈比赛专业组一、二等奖,参演《鼓盆歌》《苞茅酒》获得全国全省群星奖一等奖。在省级和核心期刊曾发表20多篇论文,承担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省部级和国家项目。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学员。

 

门内的世界与门外的世界格格不入,踏进门的那一刻,你的眼前就有了一副高山流水的画面。女子撑着油纸伞巧笑轻盈,随乐翩翩起舞,一旁的文人正手执笔随律而挥,悠扬的琴音缠绕着清脆的笛声,奏乐之人可谓心有灵犀,到了休憩之余,大家设筵围坐,饮茶清谈……这是穆兰的研究所,是她的世界,也是她想带给现代人的世界。

 

缘起

穆兰从小学习舞蹈,有着丰厚的舞蹈功底,在成长过程中,穆兰渐渐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2009年穆兰参加了北京的一个讲座让穆兰的心里萌生了将诗歌舞出来的想法。《墨子.公孟篇》有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歌不仅可歌可诵可奏,还可以舞,那么诗歌要怎样舞呢?2013年,中日进行友好交流,日本吟剑诗舞社来到了中国,他们吟咏着、舞蹈着,展现着诗歌的风采,完成了精彩的演出。穆兰从他们的表演中清晰了自己的道路,找的了怎样舞出诗歌的答案。“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华夏的诗篇万千,记录着过去的辉煌与落寞,千百年已过去,诗词的绝代风华仍存于世,中国人应当跳着中国人自己的舞蹈,以动态的形式传承着诗词,也许下一个千百年后,诗词的风采犹存,熠熠生辉。带着心里的决定,穆兰开始了对汉诗舞的研究。从湖北文理学院到文华学院;从《荆山楚源》到《诗舞文华》;从襄阳少儿雅乐团到中华汉诗舞研究所,穆兰一步步搭建着她与汉诗舞的缘分。


以育为桥

川流不息的长江需要桥梁连通两岸,古今的历史长河该如何去连通呢?想来“教育”应当是最佳的答案了。年轻人无论在哪个旮旯里都是重要的主力军,文化传承这里也不例外。她说“中国人的教育是充满智慧的,要让中国人的智慧反哺中国人的教育,所以我们提出了经典教育和诗教培养”。穆兰本来是在襄阳开始自己的教育事业,机缘巧合她来到了文华,发现这里个性化教育的模式有利于汉诗舞的发展,于是她在这片新的土壤继续耕作着。她和学生们一起研究诗词歌赋与舞蹈,是老师朋友,也是亲人。穆兰的课堂可以是在教室里,也可以是在田野间,学生可以从她那里获得丰富的专业性知识和技巧,也可以参悟人生百态。穆兰带着自己的学生同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汉诗舞的发展做贡献,并且从2017年开始,他们筹备了《诗舞文华》。在这部舞剧里,你可以看到展现大国风范的《鹿鸣》;你可以看到你可以看到充满少女梦幻气息的《桃夭》;你还可以看到老人与小孩其乐融融的《天保》或是展现老百姓丰收之乐的《丰年》等。在这部舞剧里,你可以与诵读经典的大学生一起穿越到两千年前的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礼仪之道,感受古人对于天道自然的认知。

传统的教育模式总是让孩子们被动的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穆兰希望孩子们能够愿意自己去了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穆兰致力于培养多学科交融性人才,助力于我国的个性化教育,同时能够更好的为汉诗舞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在文华,穆兰已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见习研究院和见习教研员,她仍然在继续为“花儿们“辛勤浇水。穆兰教导学生时,先让同学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背后的文明,而不是简单给学生夸夸其谈,要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她讲课时也不是单纯的生搬硬套、灌输知识,是以一种轻松活跃的方式去教导,是以自己也能够陶醉的的方式去影响学生,带领他们走入自己的世界。成就感往往都是促使人们向前的一部分燃料,当人们做某件事遇到困难会本能的想退缩,但是只要坚持攻克了难题,心里的成就感就会推动人们继续向前,这也是穆兰教导学生的一个方式。课堂之外,穆兰喜欢带着学生们在外面采风,不仅沁人心脾的绿植百花能让人灵感迸发,温暖的阳光、徐徐的清风也能让人心情愉悦,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不乏是一种增进师生情感,提供灵感来源的好办法。

穆兰带舞蹈专业的学生,他们朝夕相处,度过了无数苦与乐的时光。于欣颖说她是朋友,她关注学生们的生活,也在意他们的学习;胡雪琴说她像妈妈,她总在忙碌着,奉献着;李佳微和吴可菲说她是引路者,她带领学生们体验诗舞的美妙,感受文字的魅力......穆兰会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为他们制定学习方案,带着他们学习论语和汉诗舞,带着他们研究文学,教他们写文档、泡茶、古琴,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穆兰会认真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帮助他们提升自我的心境。穆兰是雕塑灵魂的工匠,以教育为梁,筑起链接两端的桥。

都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教育不正好就是发展汉诗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桥梁吗?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世间最不缺的就是苦难,但缺少能够破茧的人,没有哪一个人的成功是没有经过磨难而获得的,穆兰当然也不例外。当前,中国正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但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不是如鱼得水。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容易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国外文化的影响,比如西方音乐,现在人们所听的歌曲几乎都是带有西方旋律的,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静下心来去欣赏深沉内敛的中国古乐?舞蹈也是一样。那么汉诗舞怎样才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并且发展呢?

让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是这类工作最原始的难题。穆兰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观点,她研究能让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她设计加入民间风俗,增加节目亲切感,同时让节目人人都能唱能跳;她懂得将幽默风趣的元素加入节目,让人们乐于接受;她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注重与观众的共鸣、共情,让观众在交流中享受文化、接受文化。艺术要有真善美,体现最本质的人性,才能走进人们心里。生活上,穆兰也面临着大多数艺术工作者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身边人的不理解以及生活条件方面的压力。她从襄阳来到武汉,投入到这份工作,对家人的关心不及对工作的上心,生活条件对比之前是下降的,而且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了代价,身边的朋友亲人有的觉得她吃力不讨好,不应该这么折腾自己。成功的人总是逆流而上的,穆兰面对不赞成的声音选择淡漠,她看见了支持她的人,她把她所热爱的,变成了她的事业,联合志同道合的人,创造了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穆兰困难时,常常会想起苏轼,他是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的诗人,但是他的乐观从不曾消失。穆兰在困难时,保持像苏轼一样的潇洒情怀,重整旗鼓,寻找方向,迎难而上。“纵声欢唱的人会把灾祸和不幸吓走“,永远不要害怕困难,向上走,人就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未来可期,人生值得

穆兰为汉诗舞拼搏半生,有苦有泪亦有乐,她觉得值得。她找到了定位,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磨砺也使她更坚强,她学会了接纳,接纳糟糕,她学会了面对,面对未来。她计划着帮助文华的专业建设,树立起学校的舞蹈教育特色;计划着在教育方面贡献新的价值;计划着给更多的时间给家人,平衡好工作与生活;计划着再武汉建立一支新的少儿雅乐团;计划着自己理想中的能连通表演者与观众的舞台……

穆兰还有着许多的希望。希望完成一个科学艺术的研究,研究汉诗舞是怎样带给观众共鸣,是舞?还是乐?当人们观看汉诗舞表演时,他们到底是为了表演者的舞蹈而欢呼,还是为了表演者的音乐而雀跃?希望她的学生能够认真仔细对待工作;希望他们谦虚接纳;希望他们有目标、有规划;希望他们懂的感恩;希望他们接力他的事业,为汉诗舞,为中华文化的教育事业继续发光发热。

未来未知,困难重重,一往无前会有阻,但阻不住成功的脚步,未来值得相信与希望。

人生有意义且美好的事莫过于“我所热爱的,便是我的事业“,穆兰坚守着自己的事业,为文华学院的舞蹈教育助力,为汉诗舞的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开阔道路。


联系我们

  • 投稿地址: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  027-87599739
  • 投稿邮箱:454440506@qq.com  
  • 投稿须知:1、提交的新闻稿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稿件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 投稿须知:2、摄影和艺术设计类配图稿件,若需图片处理请联系引航团队。
  • 投稿须知:3、首页轮播图要求图片像素1380*460以上,并保证图片质量。
  • 投稿须知:4、新闻网对来稿有修改权,公平对待每一篇投稿,以质论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