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华要闻 >> 正文

【一师一优课】为了高质量的45分钟 ——来自人文学部“一师一优课”建设的报道


来源:宣传策划处(部)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3-21    作者:

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念)

课程有多重要?

文华学院校长刘献君教授说,课程就像空气、水、文化。课程是学校最重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就像道路两旁的行道树,用脚守护城市的道路;叶子接住灰尘,为行人遮阴蔽日。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以为它平淡无奇无所谓,但它却是城市最重要的装饰。

“大学没有比课程更重要的事。课程连接着学校与学生、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刘献君校长这样强调课程的重要性。

人文学部用4年锻造优秀课程建设,让学部老师的整体上课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用工匠精神打磨优秀课程

2015年,督导官本滔老师在听人文学部老师讲课时,这样评价人文学部中青年教师:“经过5-8年的讲课,老师上课都已经轻车熟路了,但是也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如何将课上的更好。”对此,人文学部主任申凡提出了“一人一门重点课”,实施方案主要在如何组织45分钟的课堂、课程教学手法的创新和课程考评及作业方式的改进创新。效果很明显,老师开始对课程重视起来,找出不足寻求突破;学部领导和系主任开始思考如何抓优课。

在建设重点课时,人文学部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博士老师理论很好,但教学手法却有缺陷;硕士老师缺乏理论的深度。

2016年初刘献君校长提出个性化教育的“三个一工程”:即“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2016年3月, 学校下发了《一师一优课建设实施方案》。

人文学部针对教师建设重点课的问题和学校优课标准,开始系统的规划优课课程体系。从六个方面 “教师任务、建设要求、质量标准、评价方式、成果形式”实施优课建设方案,实现课程改革由外延到内涵的提升。

学部副主任殷卉说:“这一年,每个老师都开始从全局布置自己的课程了,优课建设深入人心。”

2017年,人文学部分两批验收了“一师一优课”成果。如果说前面几年的努力是优课建设的第一阶段,主要注重的是单个环节研究与实践的基础,那2017年就是优课建设的第二阶段,进入了“深水区”,着重在课程的整体研究与实践上下功夫。

人文学部第二阶段优课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优课的验收标准和验收流程。建设的目标是内容好、形势好、效果好;优课重点放在内容深度、创新教学和课程的系统建设上。

在优课验收流程上,人文学部思虑严密,审慎严谨:上交优课的课程档案材料、组织教师进行说课、评审专家组进行随堂听课、组织教师进行赛课、评审专家组开展学生访谈及教学效果调研、优课验收答辩会、专家组进行验收评定,这七步方针,步步为营,部署周全,在验收优课时,深得专家组肯定。

2018年,优课建设稳步推进,验收分批进行。

校长刘献君在2018年下学期末参加人文学部的优课验收答辩会时说:“人文学部对教学工作非常重视,工作很扎实,成效显著。”

但不是每位老师都能顺利通过学部优课验收的。学部副主任杜俊伟博士说:“从形式上,我们学部已阶段性地建设两批,每一批都有一位老师在专家组认定时不通过,要继续建设和提高。”

“第一批不通过的那位老师,原因是在课程内容的积淀方面做的不够,虽然方法、手段什么的有提高,但没改进课程内容的深度;第二批没通过的那位老师,原因是建设和提升的目标和导向不明,因而一年下来,到底做了什么,有什么效果,不清晰。”杜俊伟指出优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9年1月8日,学校组织了2018年的“一师一优课”验收评审工作,一共通过了30门优课,人文学部殷卉的《广告学概论》、陈奕的《传播学原理》、谭邦和的《中国古代文学(三)》顺利通过了学校专家组的评审。

    优课建设带来课程改革质变

人文学部优课建设,承载匠人精神,日拱一卒,唐不功捐4年时间如白驹过隙,教师的上课水平却得到质的飞跃。

督导叶同春老师在今年开学听了人文学部老师的课,非常欣喜。他说:“人文学部通过优课建设,有效地促进老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批老师致力于教学改革,实现了四个结合:理论与学生的认知实践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相结合,个人水平展示(独立作战)与集体合作(协同作战丿相结合,课程教学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法学系蒋莎莎老师是人文学部第一批优课建设的受益者:“优课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优课的对标学习、交流和总结,我对自己所讲的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规划。

人文学部副主任杜俊伟说:一门优秀的课程,应该成为老师与学生间建构愉快的、有获得感的学习和探索过程的一个桥梁或平台。内容、方法、手段、资源准备、过程发展等,都围绕这个目标来实现”他建设的优课《中国新闻传播史》最大的体会便是:“促成《中国新闻传播史》在教学定位、内容设计、授课方法、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重新进行了淬炼并有所成效;形成将优课建设的方法和标准应用于自身所承担的其它课程的提高上面的自觉意识;优课建设过程中的诸多交流、考评环节提供和同事间、与专家跨学科专业、跨课程体系的交叉学习机会,受益良多。

优课要善于启发学生。在杜俊伟讲到“我党初期新闻事业”这一章时,涉及到“左”、“右”的概念。有学生当场提出到底什么是左什么是右。杜俊伟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法国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学层面的左与右、我国革命时期行动策略层面的左与右、反右时期的左与右、以及当下人民判断一个人的政治倾向的左与右等层面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归纳出各种判断的侧重点、判断标准、适用范围等。

16级新闻专业的同学王思维非常喜欢杜俊伟的课。他说:“历史课本上的故事和人物是无聊的,但是杜老师上课时并不是照本宣科,基本是靠自己的积累,把无趣的课程变得生动。在杜博课上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不因为历史的定论去否认一个事件的现实意义。

令王思维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在学习中国报业发展这一节上。杜俊伟老师举例了《大公报》,并让他们拟写小论文,分析不同时期这一传统报业的历史发展经历。在课下,他们自己查资料看了几十集的纪录片,了解到这样一份报纸,在不同时期其实有其过值得肯定和不足的地方。在拟写了一千多字的小论文后,杜俊伟多次为王思维修改,还在课下和他讨论。“这让我对新闻、对舆论工具的把握更加的深刻。”

人文学部中文系主任谭邦和认为优课最核心的是教学内容。但是 “教学内容首先当然是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不能传授错误的知识,不能处于混乱的逻辑,这是教师的思维底线和职业道德。仅仅处于底线状态肯定不能算是很好的教学,教学内容还应该具有学科的前沿性,努力把新鲜的知识带进课堂,也在介绍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把学术研究的意识带进课堂,让学生受到学术意识的熏陶。”

谭邦和提倡高校教师应该是学者型教师和教师型学者。他说:“教师必须自己是个学者,有自己的学术追求,形成自己的学术个性,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独到的认知,有属于自己的学术发现,也就在这个状态中,展现出学者型教师的学术魅力,形成对于学生的学术感召。”

在他的优课《中国古代文学(三)》上,他用深挚的人文情怀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用以事实为前提并富于逻辑力量的独到学术见解点亮学生的眼睛。“在讲古典小说名著《金瓶梅》,我借鉴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比较精彩地分析了这部以“情理”写人的作品中间各种人物的性格性情。讲科举制度和《儒林外史》的时候,用环境生态学的理论转入文化生态学,比较深刻地分析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为什么成为败坏人才的严重社会危机。学生都觉得很新鲜新颖,也非常容易理解这些作品的深刻意义了。”

15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彭茂谈到谭邦和老师的课,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他说:“谭老师是一个挺有情怀的学者。他教授我们明清文学和古代小说导读,用史的眼光去梳理整个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辅之以生动形象的作品分析,并且能用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以及批判思维将古代文学中的精华与当下联系起来。”

人文学部副主任殷卉指出:“优课最核心的东西是如何让好的内容能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学得会。从课程内容来说能反映学科前沿;从教学手段来说能让学生抬起头、眼睛亮;从教学效果来说让学生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走出舒适区,否定自己

舒适区其实是一个温柔陷阱。在舒适生活中丧失进取心、太安逸的状态往往会毁掉一个人。

如果1988年的马云一直很舒服呆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那他永远看不到他创造的阿里巴巴影响中国十五亿人的生活;如果胡玮炜一直安于做一名普通的汽车记者,也不会想到她会成为摩拜单车的创始人、共享单车的开创者。

杜俊伟说,优课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老师如何走出舒适区,调整内心的心理焦虑。“每个老师三、五年后,课程教学进入了舒适区。不管好与坏、有特色也有缺憾,但讲课行为已经很舒服了,不想动。而优课建设,就是对以往好不容易经过努力后进入的‘舒适区’进行改造和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后,得到质的提升。”

而这期间,老师心理焦虑,要付出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比如,要考虑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去建构课程体系,要从学生乐学出发去设计教学方法,还要从市场需求和学术前沿去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这对每一位老师来讲都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思考。”殷卉深知其艰。

已经通过学校“一师一优课”评审的陈奕,丰沛的知识让学生如沐春风。而她在建设优课中遇到了“理论传授的必要性与传播实践的易变性之间的矛盾”。她坚持不懈的强化学生对理论的敬畏意识、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现实的密切程度、不断优化自身的授课技能与教学方法,让自己走出舒适区,勇敢打破僵化的教条主义,成为学校第一批30门优课中的典范。

已经通过了人文学部优课验收评审的蒋莎莎老师,正在申报学校2019年的优课评审。她的《商法》课让学生受益匪浅。她建设中遇到优课最大的难度是如何对标学习的内容转化,也就是根据文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情况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蒋莎莎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做课程分析之前,做学情分析、校情分析。我还在学生中进行摸底和调查,每年不断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是一个一次性解决的问题,其实到现在还是每年在不断的根据每届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改进。”

这些打破和重组、学习与摸索,让蒋莎莎的课充满了思辨性。16法学系谭景峰同学说:“老师讲课生动活泼,实践性强的事教学方式把原本十分枯燥的专业课学习变得十分的有趣,且易于理解,让我明白学习要讲就方法。记得老师当时带我们学习累计投票制的时候,专门把我们系分成很多个组,每组发道具进行模拟上市公司投票的情景,模拟完之后一个原本很抽象的概念,瞬间就理解了。”

很多成功人士在演讲时,经常开篇就是“想要持续成长,就要学会主动跳出你的舒适区。”只有离开舒适区,才能得到更高级的舒适。人生如此,职业规划如此,课程建设亦如此。

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走到现在,落实在课程、老师身上。“学生的成长必须靠老师、同学与他的交流碰撞,靠课程与他的碰撞”,校长刘献君指出课程的作用。

在参加人文学部优课验收时,刘献君校长还对优课建设提出了要求:过去停留在如何教课,现在要如何提升课程内容。老师要通过学习、加内容提升自己,删繁就简,把精华的东西弄出来。课程建设还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设立课程组,研究课程在专业的地位。

就好像时间之河流淌,两岸有风有雨,有花有刺,岸上的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相濡以沫。

而前行之路,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



联系我们

  • 投稿地址:文华学院党委宣传部  027-87599739
  • 投稿邮箱:454440506@qq.com  
  • 投稿须知:1、提交的新闻稿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稿件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 投稿须知:2、摄影和艺术设计类配图稿件,若需图片处理请联系引航团队。
  • 投稿须知:3、首页轮播图要求图片像素1380*460以上,并保证图片质量。
  • 投稿须知:4、新闻网对来稿有修改权,公平对待每一篇投稿,以质论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